•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关键词: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加强“智慧工地”建设 提升施工现场治理实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住建部《关于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提升行业监管与服务效能,实现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精准管控要求,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目前,系统建设和运行取得初步成效。

一、完善智慧工地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我们在智慧工地体制建设方面,形成一份指导性文件和多份专门管理文件(如扬尘监测、运渣车辆监控、远程高清视频监控、实名制信息、安全整治等方面配套文件〉相结合的智慧工地制度体系。指导性文件确定了智慧工地建设的方向,形成了智慧工地发展的基本构架;配套文件则根据实际需要,嵌入式地完善了智慧工地体系。系列文件形成了智慧工地管理的

主要支撑和具体内容,积极的指导全市智慧工地的探索和实践。二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保障智慧工地建设顺利运行,我局获批成立了“建设工地事务中心”作为专门工作机构,配备管理人员3人、工作人员9人,开展对建设工地线上巡查和日常值守〔7天X9小时〉,极端天气和防汛期间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实现问题“发现、核查、处置”全流程常态化线上闭环。

二、强化智慧工地平台运行建设

一是深化应用系统建设。把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改善施工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以防范安全隐患和提升安全措施作为重要目的,釆用扁平化管理方式,把质量、安全管理的压力直接落实到项目和一线人员。在系统设定上釆用“1+、模式”,“1”是系统平台,是智慧工地系统的硬核。“”是多个应用场景,开发釆用嵌套式模块化,根据监管需求增减和优化。二是细化运行模式建设。智慧工地监管釆用“设备十黑匣子”方式,通过布置在施工现场的监测设备,如扬尘监控设备、塔吊监控设备、实名制管理系统、运渣车管理设备等采集现场业务数据,清洗、校验和存储后,根据指标进行数据建模,实现现场各数据的统计查询及深入挖掘。根据结果,系统锁定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隐患,并提示预警。预警信息直接通知施工现场相关负责人,责令限时整改或信用扣分。主管部门对责任主体整改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抽查,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行为,确保监管落地,措施见效。

三、拓展智慧工地应用场景功能

一是施工环境监管智能化。利用施工现场扬尘监测设备、智能釆集设备,对施工扬尘、夜间施工、运渣车等实施动态监测,将监测情况与环境部门、审批和监管部门(如与社治委在社区疫情防控、城管委运渣车管理、大气办扬尘治理)进行数据联动,实时对超标、违规事项预警。加强对重大活动、重要时段(如中、高考期间:)、重要场所周边施工扬尘、噪音的管控,营造安静宁静环境条件。二是违规行为分析规范化。通过人工智能十图象识别技术实现对违规行为的识别取证,实现对市政道路建设超期占道打围、混凝土生产及使用过程质量违规、塔吊运行违规操作、安全带(安全帽)佩戴使用不规范等行为进行识别和预警,促进施工单位深化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根据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对全市所有区(市)县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进行分级颜色预警,及时提醒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提高领导督、督领导的力度。三是远程调度监督常化。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远程调度功能,实现施工现场与主管部门之间的视频连线,实时全覆盖察看、掌握全市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紧急处置情况,并保存监管全过程录音录像,让监督检查与现场处置透明、阳光。四是现场人员管理简单化。为适应施工现场人员变更频繁,人员信息准确采集困难的实际,与联通、移动和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合作,利用个人健康码信息唯一性,结合基站定位技术与工地电子围栏技术,动态、真实的掌握施工现场人员,实现施工现场实名制管理和考勤。简单化后的实名制考勤方式,避免了目前正在使用的闸机考勤反应速度慢、集中等待导致考勤率低的不足,降低企业购置考勤设备的成本,提高施工现场人员考勤率。通过视频连线系统,解决监管部门远程检查现场人员是否到岗履职困难的问题,减轻现场检查压力,提高综合管理效率。

四、  提升智慧工地监管效力

一是初步形成主管部门、监督机构、属地政府联动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市区两级联动、市场现场联动、跨部门联动”等协同工作机制,实现施工现场监管的扁平化、快速化,对施工现场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初步形成全覆盖、无死角、快处置模式。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实现对建设工程现场的智慧管理、智慧处置,补充人工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真正实现24小时全方面监管,如对扬尘、运渣车、夜间施工等的管理,实现了监测、预警、信用扣分全部自动完成。三是初步形成无感监管、无处不在、无事不扰的监管模式。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强化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同时减少对施工现场的干扰。自动监测、线上巡查时刻存在,通过这种方式把安全生产和规范施工的压力切实传递到项目和作业人员,提升一线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人员高坠、触电、物体打击等安全事故的风险。经我们统计,成都市釆用传统监管模式仅可实现全市施工项目每月20%—30%的现场检查率,通过智慧工地管理方式可以在一周内实现线上在建项目全覆盖滚动检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自2019年运行以来,目前全市有3303个项目接入智慧工地平台,项目覆盖率超过85%,共发出预警信息113万余条,发现质量问题80余万条,安全问题3800余条,文明施工问题1000余条,有效提高了施工现场管理效率,促进监管公正透明、规范高效。

五、着眼智慧工地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市智慧工地建设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一是进一步深化应用场景。深化和增加目前智慧工地应用场景,实行建设工程施工原材料到验收全过程管理,将811^[技术、大数据分析引入智慧工地管理,加强对建设工程关键环节和重要结构建设过程的监管,如混凝土质量、钢筋规格及绑扎间距智能管控等,关联分析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环节,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形成闭环。二是进一步结合企业需求。将智慧工地建设与企业日常管理和主体责任落实相结合,实现同一系统,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开发,不增加企业负担,降低了项目安全措施费用,提升管理能效,降低运行和管理成本。三是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明确智慧工地的发展模式、应用场景和管理模式,优化平台系统兼容性,提升平台运行经济性,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全力推进智慧工地在创新监管、宽进严管、无处不在的运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