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动态行业信息
  •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关键词:

媒体关注|践行新时尚 打好组合拳——四川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位部署,有序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近日,《中国建设报》以《践行新时尚打好组合拳——四川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为题,整版报道了我省垃圾分类工作。

今年,四川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关于《四川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重点立法调研,推进《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修订;通过视频会议、送教上门等方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培训;依托“爱在社区”“靓在乡村”等品牌活动,在全省范围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旅游景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指导A级旅游景区做好垃圾分类;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和教育、医疗卫生、企业、餐饮等有关行业系统中开展“文明消费节约用餐”活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联合开展商品过度包装执法检查。截至第三季度末,四川省地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达63%,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达33%。

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省坚持“一盘棋”的思维,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方面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初步探索出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的特色路径。

一是不断完善顶层制度设计。2018年以来,四川省先后出台《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健全了省级层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南、分类导则、设施建设规划导则和信息技术导则等配套文件,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季报制度,出台了工作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

二是有力推进处理设施建设。四川省大力实施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加快补齐处理设施短板,促进终端处理与前端分类基本匹配。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6.2万吨/日,其中焚烧处理能力达4.18万吨/日,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南充等市已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三是强化城乡统筹推进。四川省印发《关于推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采取农户初次分类和保洁员二次分拣的“二次四分法”、农户“一次四分法”和“三分类法”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分类方式,使得生活垃圾分类认知简单化、操作简易化。目前,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已覆盖全省91.9%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国家级示范县增至9个。

四是推动居民习惯养成。四川省充分运用各大媒体平台,深入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具体举措和主要成效,推出关于垃圾分类的线上直播、图文视频和各地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通过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深入基层调研宣讲等方式,积极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五是建立“1对1”协作机制。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1对1”交流协作机制实施方案》的要求,攀枝花、德阳等9个城市与深圳市结成对子,向深圳市学习先进经验;成都市与吉林市、呼和浩特市建立“1对1”协作机制,加强对其的指导和帮扶。

 成都构建生活垃圾分类“五大体系”

成都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政策、标准、工作及设施“五大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社会参与、成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成都模式。

健全法规体系。2020年10月,成都市颁布《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强化《条例》的贯彻落实,成都市分层分级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市、区(市)县、街道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三级督查机制和现场办公机制,组建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和监督员队伍,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督促整改。

完善政策体系。成都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助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及24项重点任务,即“一年建基础、两年提标准、五年成模式”;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四个大项15个小项的任务;创新生活垃圾分类“成建制推进”工作模式,形成了肖家河街道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等示范标杆,评选出12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建立工作体系。成都市发动市、区(市)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联动,组织开展主题宣传和互动实践等活动,发动基层党员、志愿者、妇联组织等开展入户宣传指导;强化媒体宣传、开展行业宣传、深化线下宣传,将每年8月11日定为“光盘行动”宣传日,聘请公众人物作为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大使,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建成标准体系。成都市编制地方行业标准规范7个,规范分类设施建设;印发分类投放指引和物业管理区域分类投放工作等指导文件,推进“四分类”收集点、投放容器和运输车辆的更新改造和标志更新;结合文明城市测评,加快标准化投放设施建设,探索可回收物智能收集系统建设,强化分类投放、收运、处置行为引导和工作规范。

补齐设施体系。成都市启动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补短板行动,全面完成省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总体方案下达的建设任务;落实近三年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编制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专项规划、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工作方案等,推进补链强链工作。目前,成都市的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协同处理模式基本建成;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成,有效保障了全市生活垃圾的安全、环保处置,基本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截至10月底,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1.8万余个居民小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9%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泸州“四新路径”助推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

泸州市紧扣“建成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创成生活垃圾分类地级城市新样板”的总体目标,着力探索生活垃圾分类“责任、制度、设施、宣传”四新路径,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各项工作。

资源整合形成新格局。一是全面高位推进。泸州市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大会,设立分会场1500余个,传达贯彻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部署,实现区域“全覆盖”。二是压实辖区责任。在泸州市,市、区(市)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成立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党建引领贯穿全过程。三是纳入综合考核。泸州市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范畴,结合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办法,制定并优化考核细则。

标准创建推广新规范。泸州市出台餐厨垃圾及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规范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的分类收运处理工作;加快推动立法工作,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考核方案,从机制、宣教、投放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落实责任;出台投放指南、容器设置规范,明确垃圾分类的具体内容、操作规范和环节责任;推动出台收运体系实施意见,构建以源头减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

系统布局建设新阵地。泸州市建成投运日处理300吨的有机废物协同处理项目,配套20台厨余垃圾收集车,实现主城区厨余垃圾收运全覆盖;建设压缩中转站、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面升级其他垃圾处理体系;推动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基本建成可回收物处理体系;加快建设有害垃圾暂存库、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等末端处置项目,有序推进有害垃圾处理体系。

示范引领塑造新品牌。一是开展党建引领。泸州市将党建引领贯穿到生活垃圾分类各环节,将志愿者服务和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相结合,进行全方位渗入式宣传,以创建节约型机关验收为契机,实现全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覆盖率100%。二是充分宣传动员。泸州市建立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团,定期巡回宣讲,还开展家校共育,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学生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主城区中小学校垃圾分类教育覆盖率达100%。三是源头分类督导。泸州市探索示范带动,建立“撤桶并点+定时保持定点”集中分类投放试点,采取“党建引领+物业协同”的模式,引导小区居民通过正确投放获得积分,利用积分兑换日用品和物业服务。

 德阳推行“三定一督4+3”分类模式

德阳市探索推行“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员引导分类”与“强制四分类+专项三分类”相结合的“三定一督4+3”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推进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助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推广“三定一督4+3”分类模式。德阳市主要围绕两个行动推广“三定一督”分类模式。首选372个条件成熟的居民小区作为专项提升行动试点,实施“撤桶并点”工作,安排专职督导员推广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同时在专项提升行动试点小区中优选82个小区开展志愿督导百日行动。此外,在“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分类的基础上,德阳市另设了“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大件垃圾”三个专项垃圾分类,并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采取预约收运的方式,各环卫主管部门及参与企业按照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收运。

推动“1对1”交流协作机制。德阳市与深圳市开展“1对1”协作交流,在全市范围推广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分类对各类群体进行宣传培训。在线下,德阳市采取“1+M+N”模式(设立1处区县级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在M个街道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宣教中心,打造垃圾分类普及微讲堂;在N个居住小区进行实践和督导),组建蒲公英队伍,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线上,德阳市城市管理局官网开辟了“德阳市垃圾分类”专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还开发了“德阳垃圾分类行动派”微信小程序,对接“德阳市民通”,引导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打卡,鼓励市民主动进行监督。

不断强化激励监督考核。德阳市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采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对街道、社区、小区、公共机构(场所)等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实地检查;会同市委目标办真督实导,制定《德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机制》,明确先进区(市、县)、先进单位、居住小区、市级优秀家庭和先进个人的激励措施,按照“区县-街道办-社区-小区”四级公示制度,运用“红黑榜”加强对先进榜样的公示和不良行为的曝光。

截至目前,德阳市713所学校、607个公共机构及市建成区具备分类条件的1067个小区,已全部完成分类设施配置,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67%,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内江智能大数据赋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

内江市打造了“甜城码上收”智能大数据收运模式,以可回收物为突破口,实现了“扫码预约、上门回收、数据可统、一网统管”,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通过积极创新举措,总结经验做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试点“甜城码上收”模式。内江市向全市部分公共机构、居民小区及环卫工人推广“甜城码上收”和“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模式,有效解决了全市可回收物缺乏监管、无法统计的问题,实现了可回收物“应收尽收、数据可统、一网统管”;积极总结提炼内江市生活垃圾分类特色经验模式,邀请主流媒体拍摄制作内江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题片,推广内江市的特色做法。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内江市市中区探索出农村地区“一户一码”的垃圾分类智慧模式,建立起“户分类减量投放、保洁员上门扫码回收、智能车辆分类运输、就地资源化利用+集中资源化处置”的全链条智能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镇(街道)、行政村、村民小组覆盖率达100%。

践行垃圾分类新方式。内江市因地制宜,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新做法、新举措,如开展垃圾分类“蒲公英行动”,对百名村(社区)书记、校长、物业服务人员等进行培训;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培训市级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员,以有效发挥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东兴区各学校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和考核评比;资中县通过“一元钱”新方式、“三个一”新体验和“四亮四比”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新渠道;高新区通过联合部门、签署承诺、强化宣传等方式多渠道加速推进垃圾分类;隆昌市通过建平台、搞试点、制专码的“三步走”方式,打造智能环保管理平台,精细化管理垃圾分类工作。

 绵阳游仙探索“智慧+可持续”生活垃圾分类新方案

绵阳市游仙区制定了《游仙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先后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17座、垃圾分类收集亭1960个,购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垃圾桶)2.06万个、自卸挂桶电动三轮车720辆,为推动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智慧居家馆及绵阳市首个可持续垃圾分类示范点的建成,游仙区垃圾分类的“游仙名片”逐渐形成。目前,全区3座智慧居家馆注册总户数共计1.2万余户,已回收可回收物152余吨、有害垃圾160公斤,回收总价值达12.73万余元。

2020年7月,绵阳市首个可持续垃圾分类示范点落户游仙区东原长岛小区。小区居民可以通过刷脸、二维码和密码来开箱投放垃圾,不仅如此,垃圾箱内还有一个“喷头”,每隔10分钟喷一次药剂,以保证垃圾箱内无异味。此外,游仙区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在区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8个小区、1个学校、1家医院、3个政府机关部门和2个社区,共安装垃圾分类智能设备144组。

游仙区以垃圾分类试点为契机,着力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过程垃圾治理体系,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努力形成可学习、可借鉴的“游仙模式”。

 宜宾长宁打造餐厨垃圾处置一体化系统

宜宾市长宁县高度重视垃圾收转运处理等工作,建设完成全县全域“户定点、村收集、镇运输、县转运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机制体制。2018年,长宁县率先在宜宾市各区县中开展了餐厨垃圾收转运和处理的工作,并完成了餐厨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任务,探索了集中式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餐厨垃圾的新路子。

为解决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长宁县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入项目,将闲置的原堆肥车间合理利用改造成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通过物理-生物相结合的技术,采取“压榨提油+残渣制有机肥原料”的工艺,最大化回收油脂,产生有机肥原料。目前,餐厨垃圾处理厂已建成投运,有效解决了长宁及周边区县餐厨垃圾污染环境问题,有效提升了餐厨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城市污水溢流问题,长宁县目前正向全县所有餐饮行业推广安装油水分离器,污水经处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同时,对餐厨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后集中处置,目前餐厨垃圾前端分类设施已向全县铺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