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动态市州动态
  •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关键词:

城乡统筹 科技助力 内江市市中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内江市市中区位于四川西北端,是“全省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区”,全区幅员面积387.5平方千米,管辖6个街道、9个镇,常住人口337106人。市中区探索出农村地区“一户一码”垃圾分类智慧模式,建立起“户分类减量投放、保洁员上门扫码回收、智能车辆分类运输、就地资源化利用+集中资源化处置”的全链条、智能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处理量和处理率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镇(街道)、行政村、村民小组覆盖率均达100%。

主要做法

一、明确分类模式

市中区在已推行的“二次四分”法基础上“自我加压”,在农村地区实行垃圾“四分”法标准,即“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建立了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完整闭合链条和长效管理机制。

市中区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图

二、构建全流程体系

一是“一户”定制分类身份。每户村民家门口摆放一组带有本户专属二维码的可回收物箱体和厨余垃圾桶,用于村民分类投放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在公共区域,每个村庄都设立了2—3个垃圾分类收集点,摆放四色分类垃圾桶,用于外来人员分类投放垃圾和本地村民投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目前,市中区已投入7000余万元,购置发放垃圾分类桶(箱)等收集设施9834个,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点2894个,为村民定制垃圾分类专属二维码9万余个。

村民家门口的分类垃圾箱(桶)

村里的垃圾分类收集点

二是“一码”感知分类信息。在无需村民在场的情况下,保洁员每天上门通过扫码开箱(桶)后将其放置智能收运车上,智能秤自动感应箱(桶)上的二维码获取村民信息后,将每户每日每类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数据自动传输至智能化数据平台并反馈至村民,同步传送至内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大平台。村民可回收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按照不低于市场回收价格折算积分,积分每月底可兑换现金或生活用品。

移动智能收运车

村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三是智能监控中转压缩。垃圾转运车辆配备GPS定位系统和车载物联网系统,垃圾压缩中转站安装智能监控设备,依托内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大平台,通过整合网格化监控、政法系统“雪亮工程”监控设备,实时监控垃圾转运是否分类运输,是否专车专运。目前,市中区共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处置站20座,每天可分拣转运生活垃圾100吨,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3个,日处理能力达480吨。

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处置站

厨余垃圾运输车

四是科技赋能末端处置。可回收物运往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拆解加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厨余垃圾通过添加菌种进行破碎、搅拌、加热,就地有机分解变成肥料,经检测后,用于施肥;有害垃圾由具备资质的公司转运至眉山市进行无害化处置;其他垃圾运至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最大限度“变废为宝”。同时,借助市数字化城管中心大数据平台,对所有末端处置场所均安装远程监控设备,接通环保指标监控系统,用科技赋能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厨余垃圾处理降解一体机流程图

有机肥料

发电厂监控大屏

三、多措施保障成效

一是压实垃圾分类各级责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制定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细化量化评价指标,明确20余个相关部门和7个镇(街道)工作职责,切实履行“管行业管垃圾分类”和“镇(街道)第一责任人”责任,以点带面形成党政引领、村民自治、部门协调、公司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垃圾分类运维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构建“互联网+资源回收”新模式,形成线上呼收、线下上门服务收购体系。联合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实现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同时,允许多元化市场参与模式,引进多家专业化公司,在收集、分拣、运转、处理等环节融合发展。

三是实现垃圾分类全员参与。开展帮扶行动,通过帮扶者教育引导,促进居民自觉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线上利用城管系统微信公众号等各类信息载体进行专题报道;线下开展村民会议、入户宣传、专题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工作成效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配备统一的分类垃圾桶、合理布局分类投放点、村民自觉到点投放,彻底改变垃圾遍地、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农村形象得到“面”的改善。焚烧发电和加工再利用等垃圾末端分类处理,有效提升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改观。

二是民众价值观念明显提高。通过教育宣传引导,民众进一步认识到开展垃圾分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手段,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个人使命。村民由原来的被动收集转变为现在主动分类和自觉维护村庄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环境保护意识发生根本改变。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明显向好。市中区农村地区每月产生垃圾约3100吨左右,其中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约900吨,财政按照每吨79.8元支付垃圾处理费,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处置后,每月可节省垃圾处理费约8万元,一年可节约约90万元;其中厨余垃圾约120吨,可产出有机肥约18吨;其中其他垃圾约2100吨,用于焚烧发电,每吨可发电410千瓦时,每月可发电86万千瓦时,相当于8600户农村家庭生活用电,实现了垃圾分类最大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