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忧 宁蕖
初春的乡城风和日暖,连绵山峦中是一片片错落的田园,一栋栋白色的藏房坐落其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里具象化。
白藏房是甘孜州乡城县传统村落的特色民居,现存最古老的白藏房已有400多年历史。前些年,这些白色夯土建筑因防水性能差等问题受到“嫌弃”,有的群众加装盖彩钢瓦,还有的村民拆掉白藏房建起钢筋水泥的新房,险些抹掉了这一文化符号。
面对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等诸多矛盾,乡城提出“去商业化、去城市化”和“保留原住居民、保持原业态”等理念,在“留白”中保留住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行动。就在去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乡城经验”入选。近日,记者在乡城县蹲点调研,解码这一可复制的经验。
乡城“白藏房”一隅。张莹 摄
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95%以上白藏房原貌留存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3月28日,在乡城县青德镇木差村一栋白藏房楼顶,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程师雷东仔细观察了屋顶的渗水情况。四个多月前,这栋民居的屋顶铺设了一种新型防水材料。
“目前看来效果不错,再观察三个月,没有漏水的话就可以在全县推广了。”在屋里屋外仔细查看了好几圈,雷东如释重负般得出结论。
雷东之所以看得如此仔细,是因防水工作关乎白藏房的“存亡”。
乡城县分布着六千多座白藏房,拥有全国最大的白色藏房夯土建筑群。2020年,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论证,乡城县被命名为“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不过,白藏房由乡城特有的“赛盖土”拌水制成白色土浆夯筑而成,防水效果不佳,每年都需要重新浇灌泥浆。前些年,为图“省事”,一些群众违搭乱建、拆旧建新,全县约三分之一的白藏房遭到破坏。
“要‘面子’,也要‘里子’。”这是当地群众朴素的愿望,也成了乡城县努力的方向。
2020年,乡城县颁布《城乡规划建设风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农村房屋建设的外墙主色调为白色夯土结构”,“其装饰装修风格应尽量传承藏族文化和民居建设风格”,对白藏房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办法》实施后,95%以上白藏房实现了原貌留存。
同时,该县开始实施“白藏房屋面防水修缮项目奖补试点”,通过每户补助两万元等方式,试验推广能与白藏房相适应且不影响外观的防水材料。
新一轮的试验在去年底启动,雷东和同事还在尝试新的材料,期待能通过今年夏季降雨的考验。
除了防水难题,乡城县还瞄准了白藏房用电、如厕等难题。
“‘去城市化’重在‘去钢筋水泥’,让白藏房原貌留存,但人居环境要向城市看齐。”乡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罗晓庆说,当地全面开展民居安全用电线路改造“绿盾行动”和全域无垃圾行动,实施每户改水、改厕、庭院美化等“五改三建”专项行动。目前,该县民居安全用电线路覆盖率100%,卫生厕所覆盖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留住了原住居民。仅木差村,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就达90%以上。此外,还有不少外出人口回流。据统计,从2020年至今,乡城县19个传统村落中,共有300余人回乡生活创业。
乡城县青德镇木差村全景。甘孜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
既抓“保护”又抓“发展”
防止过度“商业化”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3月30日,在青德镇仲德村一间由广播室改建而成的咖啡馆内,来自青海的游客何明专注地读着毛姆的小说。不同于“走马观花”式旅游,何明已经在仲德村待了一周时间。
仲德村的广播室,是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取景地。2016年,该影片上映后,这里一度成为网红打卡点。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部分村民一度萌生了将其“圈起来收费”的想法。
当地敏锐地觉察到了“过度商业化”的风险——“如果沦为‘一步一收费’的景区,不仅会影响游客体验,也会破坏淳朴民风、原生文化等。”罗晓庆告诉记者,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乡城提倡“去商业化”摒弃“门票经济”,提倡“无门票,居住式、沉浸式体验”。
通过协商,仲德村广播室被打造成了兼具广播室、图书馆、咖啡厅功能的公共空间,免费对村民和游客开放。
在乡城县各传统村落中,多数公共用房都被用于“便民超市”“图书馆”“农作必备建筑”“牲畜养殖场”等,仅有少数依托山水格局被改建成了乡村精品民宿。
“商业空间”为“生活空间”让步,让传统村落拥有不同于景区“生活美学”和“慢节奏”。据统计,乡城各传统村落去年接待游客达44万人次,其中32%在村落驻留半个月以上。
仲德村内,道路宽敞整洁。洛绒尼玛 摄
“我平时没事就去图书馆看看书,找当地老乡聊聊天,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觉仲德像一个无尽的宝藏。”何明告诉记者。
没有了“过度商业化”,村民们的生计如何保证?乡城选择了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在青德镇的一片山坡上,两万亩苹果树蔚然成林。利用荒坡、山地等空间,该水果园区于2018年开工建设,累计投资2亿元,是甘孜州最大的集中连片水果产业园区,覆盖了多个传统村落。目前,园区给周边村庄带来了每年22万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和12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分红。此外,园区每年收购群众自种苹果600吨以上,收益在360万元左右。
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全景。洛绒尼玛 摄
以“传统村落+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乡城县目前创立了苹果、蓝莓、黄桃、藏鸡、藏鸡蛋等有机品牌,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8个。2024年,乡城县传统村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8%,高于全县9.6个百分点。
记者手记:乡城何以留住乡愁?
回顾乡城县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历程,记者发现了几点“秘诀”:
一是从开始就答好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了谁”的问题。村民是传统村落的主体、传统建筑的主人,乡城县没有把传统村落当成“民居博物馆”,而是重视村民的生存需求、经济利益和现代化追求,通过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进而真正留住了乡愁。
二是争分夺秒,抢抓保护“窗口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建筑被破坏、原生文化被异化等是不少传统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村落格局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乡城县在觉察到这一点后,迅速出台了《城乡规划建设风貌管理办法》,开展了违法占地与违法乱建“两违整治”等行动,以行政手段遏制住了“藏乡田园”消失的趋势。
三是以“绣花功”持续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在对白藏房实施保护的过程中,乡城没有“一禁了之”,而是仔细调研,找到了“漏水”这一症结。此后,当地不断试验适宜材料,力求解决根本问题。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该县也没有急功近利,而是选择了“有机农业”这一与当地资源适配的产业,通过创品牌等方式溢价,弥补地处偏远的劣势。在传承文化方面,乡城还利用群众给白藏房浇灌泥浆这一传统习俗,开展了多届“白色灌礼节”,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擦亮了“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的招牌。
总结下来,还有一点尤为重要——久久为功的政绩观。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无法溯源乡城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始于哪一年。“从我参加工作开始,我们就在对白藏房进行保护了。”多名受访者都告诉记者,在乡城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一项常规工作,不是“政绩盆景”,一代接着一代干,这也是乡城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