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四川建设发布全平台开设“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聚焦“人民城市”本质,依托系列图文、短视频等鲜活形式,生动呈现省内各地在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与鲜活经验,全面总结展示近十年来四川在城市发展、建设与治理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与特色路径,深入阐释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与宝贵经验。

渔子溪公园
泸州是四川省最大的水运港口城市,获批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长江、沱江、赤水河在境内交汇,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酿造美酒、缓解城区利排难蓄,离不开水生态治理。

渔子溪公园
泸州市按照“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安全韧性”思路,采用“护山、治水、润城、共生”的建设路径,系统构建“山体滞蓄—山脚存蓄—蓝灰设施调蓄—源头削峰渗蓄”的梯级雨水滞蓄净化空间体系,实现让雨水“慢下来、留下来、净下来”。

渔子溪公园
“六个到底” 稳步推进
1、“高位推动”责任到底。建立自上到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组织体系,搭建党政主导、部门推动、市区联动的工作格局。
2、“多图合一”规划到底。完成山体保护、防洪、排水、海绵城市4大专项规划修编,启动城市水系统规划编制,构建横向到边的涉水规划体系。
3、“项目全程”管控到底。通过规划设计靠前指导、施工过程常态监督、全程实时跟踪问效,将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与现有项目规划建设程序有机融合。

渔子溪公园
4、“精细引导”服务到底。加大人才培养、丰富技术标准、主动下沉服务,不断提升海绵建设质量。
5、“终端问效”评价到底。出台考核评估、成效评价管理办法,定期开展建设运行成效评价工作。
6、“常态长效”运维到底。印发实施《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海绵设施维护管理四级制度体系,保证海绵设施长效发挥作用。

龙涧溪公园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
1、建设与保护并重。聚焦河道岸线保护及后退自然空间的建设与修复,打造城市滨水强海绵体,提升河道防洪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
2、雨污分流精准施策。创新“点、线、面”结合的方法,高效推进改造工作;建立“三重审查”把关机制,成立技术服务小组,确保形成完善的管网体系;制定《泸州市雨污分流改造效果提升手册》,确保雨污分流改造成效;常态化监测主城区雨污水排口,以结果倒逼维护提升。
3、创新流域体检机制。印发《泸州市区域流域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评价管理办法》,对重点流域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定量评价。

龙涧溪公园
奋楫笃行 成效初显
1、初步建成“守护一江清水出川”的生态之城。蓝绿空间达46.77%,可透水面积比例达47.14%,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73.52平方公里。建成区黑臭水体100%消除,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干流泸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并常年保持Ⅱ类。
2、初步建成“沿江丘陵安全韧性”的宜居之城。历史内涝积水点100%消除,“城市看海”现象基本消除。累计管控海绵城市项目581个,建设海绵设施122.51万平方米,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158万吨/年,为历史最高水平。
3、初步建成“法治护航智治赋能”的善治之城。制定颁布《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泸州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等文件,建立海绵城市监测管控评估平台,将400个海绵项目纳入实时监测。

海绵小区
海绵建设 智略启新
坚持人民至上,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按照流域、片区、设施社区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长效机制,出台海绵城市相关6大类60项制度文件,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规范体系;注重创新发展,探索出海绵城市“社会资本投融建营一体”的特色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