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四川建设发布全平台开设“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聚焦“人民城市”本质,依托系列图文、短视频等鲜活形式,生动呈现省内各地在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与鲜活经验,全面总结展示近十年来四川在城市发展、建设与治理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与特色路径,深入阐释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与宝贵经验。

南河湿地公园提升改造项目
广元市地处嘉陵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十四五期间,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提质增效,解决了管网不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已从39.08%提升至70%以上,进水BOD浓度稳定在105毫克每升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09%,污水处理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标准。
综合施策
打好治理组合拳

利州广场及周边海绵化改造提升项目
坚持“三项整治”,控源截污固根本
全面开展排污口专项整治。取缔排污口25个,清理排污口50个。
全面开展雨污分流专项整治。在开展城市排水管网精细化治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入户支管建设,并对城市老旧雨污水管网进行改造提升。2025年,已投入1.2亿元对56.5公里生活污水管网进行新建及修复改造,改造城区混接点60余个,完成11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切实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全面开展污染物综合整治。优化种植养殖、工矿企业布局,科学划定禁养区、禁采区、功能区,推进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处置;加强沿河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垃圾转运站63个,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87个。

实验小学海绵化改造项目
围绕“两大重点”,内源治理显活力
以工程治理为突破,削减内源污染。对小吴家壕沟等19条沟分别进行清淤疏浚,累计完成清淤量约50余万方。
以生物治理为保障,净化修复水体。大力栽种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依靠根系吸收转化污染物,改善河床厌氧环境防止黑臭;投放微生物菌剂对底泥进行稳定持续改善。经以上2种方式改造,较传统方式节约资金15%。

海绵公园百草园
创新“两个结合”,生态修复增价值
坚持水体修复与景观打造相结合。治理一条黑臭水沟、打造一个带状公园,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流线状态,打造自然的河流带状景观;打造岸线生态工程亲水景观空间,建成绿化景观22万平方米。
坚持生态修复与文化挖掘相结合。将城市生态修复与广元特色历史文化相融合,通过设置文化景观石、根据本地文化和风貌特征重新命名沟道等,将原来的臭水沟变为有文化涵养的文明沟。
“四个到位”
探索治理新模式

利州东路海绵化改造项目
组织领导到位
广元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副市长为副组长的黑臭水体治理领导小组,严格实行部门一把手负责制,确保项目高位推进有力度。

平桥海绵化改造项目
资金保障到位
市级财政优先预留2个亿予以重点保障,同时加强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累计投入20余亿元。在治理过程中,创新推行土地“只补不征”模式,有效减轻了土地征拆资金补偿压力,大大节约项目建设资金。

陵江御苑海绵化改造项目
审批提速到位
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联合办公、集中处理,有效加快了项目推进。

世纪景苑海绵化改造项目
后续管控到位
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常态管理机制和督查考核制度。制定了系列制度方案,全面推行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途径和模式,将黑臭水沟治理后的管护工作落实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