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关键词: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

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 |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甘孜样本”

  • 发布时间:2025-10-30
  • 来源:厅城市更新处、厅村镇处、厅办公室
  • 浏览:
  • 【字体:
  • 打印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四川建设发布全平台开设“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聚焦“人民城市”本质,依托系列图文、短视频等鲜活形式,生动呈现省内各地在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与鲜活经验,全面总结展示近十年来四川在城市发展、建设与治理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与特色路径,深入阐释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与宝贵经验。

传统村落是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甘孜州立足94个中国传统村落的资源禀赋,创新推进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新路径,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了“甘孜样本”。

成果丰硕,体系完善,活力焕发

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94个中国传统村落保存完好率达98%,历史建筑保护率超95%。成功申报3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认定公布188处,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村落面貌显著改善

实施基础设施项目89个,改造民居3560幢,村落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5%,村内道路硬化率达100%,村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文化传承富有成效

建成传统工匠数据库,收录各类工匠信息623条。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560场次,建立非遗工坊89个。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传承,民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24年传统村落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0亿元。带动3.2万农牧民就业创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5000元。返乡创业人数达到298人,村落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举措得力,制度护航,多元利用

完善制度体系,筑牢保护“防火墙”

健全法规体系,出台《甘孜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配套实施办法等完整法规政策体系,并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州县乡村”四级保护体系,健全责任落实、项目推进、资金保障、督导检查四项机制。完善标准规范,编制《传统民居保护修缮技术指引》《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等技术标准。

实施分类保护,探索特色“发展路”

科学分类施策,将传统村落分为“精品村、提升村、保护村”三类,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推进连片保护,采取“3+9”州县分级示范模式,投入10.2亿元实施保护利用示范项目142个,形成三大特色村落集群。突出数字赋能,建成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立“一村一档”电子档案。

促进活化利用,培育产业“新动能”

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124个,重点发展牦牛、藏香猪、菌类等优势农牧产业。振兴乡村旅游,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民宿经济,2024年接待游客4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0亿元。加强文化传承,培训传统工匠3000余人,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5项、省级非遗项目140项,州级非遗项目102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7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54人,州级非遗传承人2033人。建成文化传习所56个,开展传统技艺培训280场次。

启示深刻

保护为本,协同共进

坚持保护为先,守住文化根脉

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注重活态传承,推动创新发展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突出村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