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关键词: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

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 | 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 发布时间:2025-10-30
  • 来源:厅城市更新处、厅村镇处、厅办公室
  • 浏览:
  • 【字体:
  • 打印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四川建设发布全平台开设“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聚焦“人民城市”本质,依托系列图文、短视频等鲜活形式,生动呈现省内各地在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与鲜活经验,全面总结展示近十年来四川在城市发展、建设与治理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与特色路径,深入阐释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与宝贵经验。

阿坝州理县桃坪村

(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传统记忆的守护显得尤为珍贵。四川积极开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构建起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全新格局,使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甘孜州丹巴县基卡依村

(首批四川传统村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守文脉根基  焕遗产新机

甘孜州稻城县亚丁村(中国传统村落)

遗产保护

从“点上突破”到“全域提质”

全省累计认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8座、历史文化街区112片、历史建筑3273处。持续丰富保护类型及保护对象名录,将保护范畴拓展至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古树名木等。新增三线建设历史遗存、震后恢复重建典范工程等保护类型。增补保护对象583个,构建起较为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阿坝州马尔康市西索村(中国传统村落)

政策标准

从“基础构建”到“体系夯实”

在全国率先制定《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设计指南(试行)》。发布《四川省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标准》《四川省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标准》等标准。颁布《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申报管理办法》《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四川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联合保护工作方案》等。

凉山州盐源县木垮村(中国传统村落)

传承路径

从“特色探索”到“模式创新”

成都“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与川西园林交织。自贡井架林立,江湖市井与巴蜀民居独具“川南味”。阆中古城川北山地民居与红色革命旧址刻画出川东北地区独有的质朴刚健风貌。会理古城“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至今保存完好。松潘古城藏羌碉楼群与宗教寺庙、茶马古道描绘出川西北石砌建筑与汉藏文化交融的庄严神秘。

传统村镇焕生机

让乡愁有“乡”可寻

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中国传统村落)

坚持系统观念

“高标准”强化顶层设计

出台《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印发《关于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导成都市、甘孜州、宜宾市等地完成地方保护立法。编制《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规划》,建立四川传统村落后备村落库,构建“一核一环三带五区”保护利用空间和“十六片五十四群1165院落”保护利用框架。

泸州市合江县大亨村(中国传统村落)

坚持保护为先

“多元化”夯实活化基础

制定传统建筑工匠认定办法,将1391名传统建筑工匠纳入省级名录。实施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动态监测调查,制定“问题清单”“经验清单”。统筹安排省级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1.05亿元,推进保护范围内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修缮、产业融合发展。设立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县(市、区)10个,阿坝州黑水县等1州5县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州、县(市、区),累计争取补助资金4.25亿元。

阿坝州黑水县色尔古村(中国传统村落)

坚持传承为本

“多维度”借势宣传推广

推出“发现建筑之美”系列短视频,展示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开展100个“最美古村落”评选,在《乡村·印象》系列栏目滚动播放。联合四川电视台拍摄《古村里的音符》,形成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认知度的四川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品牌。甘孜州乡城县“四去四保”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泸州市合江县尧坝镇“活着的古镇”保护经验全国推广。

量身定策、活态传承

眉山市打造太和老镇“风貌长卷”

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

眉山市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探索全时空、全要素保护更新模式,复兴眉山“城市之源”。

整体保护街区立体风貌

修复“五街四巷”格局骨架基础上,清末川西民居、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建筑、改革开放时期个体商铺等多元并存,完成核心区277栋、约4.3万平方米建筑分类更新。

量身定策修缮历史建筑

采用“低扰修缮,修补留痕,显处用材,适用内改”的技术措施,归纳形成《太和老镇历史建筑语料图库》《太和老镇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手册》,分“局部维修”“揭顶修缮”和“落架修缮”三级施策,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方法与技术体系”,创新应用“冷摊瓦屋面瓦件稳固构造改型”“砖结构内嵌预应力刚拉杆加固”等技术手段,修缮街区49处历史建筑。

多元主体推动活态传承

街区保护更新后同步开街运营,吸引居民创业、商户返流85家,节假日日均吸引逾万人客流,人气、商气、烟火气不断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