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发布
开栏语
11月10日,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将在成都召开。为更好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四川发布联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设“城就四川·奋进十年”专栏。聚焦“人民城市”本质,生动呈现四川各地在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与鲜活经验,集中展现近十年来四川在城市发展、建设与治理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与特色路径,深入阐释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与宝贵经验。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25年,全省启动约600个城市更新重点片区,实施约3800个城市更新项目。
到2027年底,建成50个城市更新重点片区样板,支持各地以更新重点片区为载体整合资源、集成项目。
……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系着城市发展。在四川,一场以改善民生、推动发展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行动正蓬勃开展。从成都的创新实践到全省的全域谋划,通过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焕新、特色街区营造、工业遗存活化等多维度创新探索,推动城市由“面子”到“里子”的深刻变革,交出了一份从“忧居”到“优居”的民生答卷。

成都范例 多点突破解锁城市更新新路径
在武侯区玉林东路,其运用“O+EPC”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前置运营团队,联动规划师与居民共建共治,让普通老街逆袭为全国标杆。改造后,日均人流量从1万跃升至5万,街区消费总额突破3.8亿元,商户数量翻番,夜间经济占比提升至65%,成为“老城更新+产业焕新”的典范。

金牛区工人村片区通过“老旧院落改造+成套化改造+特色街区打造”集成模式,连片改造释放公共空间5000余平方米,新增产业载体1600平方米。智慧社区平台与“五共”治理机制的落地,实现了物理更新与人文复兴的统一。

东郊记忆·国际时尚产业园则在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打造而成,项目坚持“修旧如旧、旧房新用”,保留工业建筑肌理,集聚文创企业近400家,年接待游客超1760万人次,年营收突破3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工业遗存转型文创园区的标杆。
……
从玉林东路到工人村社区再到东郊记忆,折射出成都响应国家城市更新政策、在基层落地实施的系统性实践,而成都的实践只是四川全省系统推进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

省级行动 从“个案”到“全域”的系统谋划
2025年6月,《四川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发布,明确到2027年底建成50个城市更新重点片区样板,形成一批“川居好房”。
八大重点任务涵盖了城镇老旧小区整治、历史文化保护、完整社区建设等领域,并通过土地、金融、审批等政策支持,推动更新工作制度化、可持续化。
在省级方案指引下,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路径。攀枝花市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联成珠,让三线历史故事“花开满城”;德阳市精准排查城市管网问题,系统性治理“管网病”;广元市利州区玖合苑将九个小区从“背对背”的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真正转变为“交通融合、文化融合、设施融合、生态融合、治理融合”。
这些项目的稳步推进,如同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为四川完成城市更新年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启示 以人为本与多元共治的四川经验
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城市更新的成功实践,主要得益于三大方面。坚持民生导向,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以“绣花功夫”推动空间重塑与功能补短;创新实施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构建可持续更新模式;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地域文化资源与产业基础,避免“千城一面”。
从成都的“点上突破”到全省的“面上开花”,四川正以系统思维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四川经验”。未来,随着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深化,更多四川群众将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美好期盼,城市发展也将焕发更持久的活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梓菡 图片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