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 宋豪新
近年来,四川住建系统聚焦“建筑强省”,抢抓机遇,实施智能建造扩面提质行动,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四川建造”升级版。近日,记者走进中建西南院、五冶钢构、交建钢构、麓湖生态城W2组团项目、成都科创生态岛六批次项目、中海天府中心(“中海489”)项目以及中国五冶集团科技中心大厦,了解四川建筑在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能运维等方面,由智能驱动的转型发展。
数字设计
破解行业BIM软件“卡脖子”难题
中建西南院数创中心自主研发的建筑工程BIM设计软件CSWADI EasyBIM,较国外主流BIM设计软件效率至少提高1倍,不仅破解了行业“卡脖子”问题,还解决了国外主流BIM设计软件效率低和模型卡顿的行业痛点问题。
该软件以“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一体化”为导向,以数据驱动重塑设计流程,提供覆盖建筑、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BIM正向设计服务,既能简化设计师的机械重复工作,还能为建筑业全产业链提供数据源头服务。
据了解,目前已有160多家设计机构购买,并在郑州超算中心、东方起航酒店等上千个实际工程项目中落地应用,应用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
智能生产
钢构制造智能化、高效化、精确化
中国五冶集团(成都)建筑科技产业园钢结构智造基地。拥有最高倾斜桥塔等三项世界之最的金简仁沱江特大桥、世界最大钢球体建筑湖州太阳酒店、亚洲最大单体建筑成都环球中心……这些大型地标建筑、创意建筑的“钢筋铁骨”,都是在这里制造。

图为五冶钢构智慧生产线
该基地年生产能力可达16万吨,是集结构技术研发、产品中试、行业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工厂,其智慧化生产线实现了从钢板上线到成品的自动化生产,利用钢结构全生命智慧管控平台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交建钢构公司四川省钢构智造有限公司眉山基地。该基地位于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合林村,天眉乐虎渡溪岷江特大桥钢壳塔、成乐扩容密梁式型钢组合梁桥、雅砻江特大桥加劲梁等建筑钢构,都在这里生产。
基地内布设钢箱梁、钢桁梁、钢管拱、H型钢、板单元等7条智能生产线,拥有500台/套自动化设备,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钢结构桥梁加工制造基地。其整体智能化程度超72%,按照生产流水动线进行生产工艺布局大幅节省了钢材损耗和用工人数,有效提升了组织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施工
实现工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麓湖生态城W2组团项目——“三厂一中心”智慧工地。该项目采用“三厂一中心”模式对“工厂+工地”进行全链条管理,高效率管理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智能模板加工厂可远程控制操作,智能加工设备和机器人的配合,节约配模时间70%,提升模板利用率至97%。
数字化钢筋加工厂的数控加工设备自动完成切割、弯曲等复杂工序,极大提高了加工精度和效率。
预制构件加工厂的装配式工厂系统与项目智慧工地数字衔接,降低了进度履约风险。
工程指挥中心整合日常管理板块并向各业务板块下发工作指令,各板块完成工作任务并同步过程数据至指挥中心,各业务端数据能互通互联。

图为建设中的成都科创生态岛六批次项目外景
成都科创生态岛六批次项目——智能建造4+1体系。该项目由中国五冶集团承建,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独角兽岛,大量采用异形设计,幕墙施工采用锯齿型结构和空间曲线造型等复杂工艺,项目部采用“智能建造4+1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降本增效,显著提升了项目的建造效率。
在数字设计方面,利用BIM协同平台及时反馈和处理图纸问题,并实现可视化数字化交底,辅助BIM成果落地转化提值增效。在智能生产方面,运用BIM和机器人测量技术,“量身打造”7200块不同的幕墙。
在智能施工方面,采用智能养护大体积混凝土防止温差裂缝,智能液压爬模可实现远程控制爬升作业,远程操控动臂塔吊可进行可视化吊装。
在智慧运维方面,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形成结构点云模型,经过建模、数据对比等可校核专业偏差。在智慧指挥中心方面,集成23个功能模块,为项目管理提质增效。
中海天府中心项目——群体智能建造新模式。项目上施工的“天府号”空中工厂由六大系统组成,集成塔吊、智能遥控布料机、智能施工电梯等施工设备,并围绕其配套了多种机器人和智能装备。该项目综合运用各类机器设备,39小时完成4.1万m³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刷新国内浇筑效率纪录。
该项目开发的工地超融合智联平台实现了对工地内各类系统级设备设施的数据集成和集中管控,可对人、机、料实时定位和建设进度的可视化管理,全方位赋能项目管理,极大减少了人工操控,智能装备参与产值达5.5亿元,整体占产值比达到27.52%。
成渝中线高铁龙泉特大桥项目。该项目由中铁二局承建,累计改进工艺工装6项,其中部分工艺工装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切实保障了工程品质。
大桥全长14.24千米,是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最长桥梁。项目采用BIM模型仿真分析、碰撞检查等施工技术,优化钢筋、管道布置、模板开窗振捣等施工工序,应用走行远程智能遥控、模板开合精准定位、工况姿态实时监控等先进的智慧造桥机技术,采用预制桥面系钢筋定位、自动喷淋养护、智能张拉压浆等先进工艺工装,进行了高质量施工。
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运用国产盾构机加快进度。成渝中线高铁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全长10.38公里,线路穿过成都绕城高速、地铁8号线、东风渠等建构筑物,沉降控制要求极高。
中铁二局联合中铁装备根据该项目地质条件,量身打造了开挖直径为14.5米、整机总长约122米的国内最大直径土压盾构机“蜀安号”,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超大断面、超长距离等复杂地质环境下的设备安全与高效掘进难题。
智能运维
打造近零能耗的节能降碳典范
位于成都市锦江大道与柳荫路交汇处的中国五冶集团科技中心大厦建筑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完善,与普通的办公建筑相比,每年可节省用电量67万千瓦时、自来水量约2300吨,减少碳排放约336吨,达到了近零能耗的标准。
该大厦综合运用多联变频智能中央空调系统、中水回收系统、光储直柔技术等,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结合其顺应太阳光照角度的“层层退台+层层悬挑”结构,实现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理想状态。

图中球状物为五冶科技中心大厦光导纤维采光追踪系统
大厦内自适应旋转百叶系统联动空调光伏主动运转系统,可智能调控室内温度;由真空玻璃、玻纤型材等高性能材料组成的幕墙,保温性能是普通建筑的2—4倍;东西两侧建筑外立面采用自主研发的自适应遮阳系统,可根据室内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百叶竖向位置,最大限度满足夏季遮阳、冬季采光采暖的需求。
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四川建筑业十年蓬勃发展
过去十年,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持续培育发展市场主体,积极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动力,建筑业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就显著。
支柱产业的地位持续巩固。建筑业是四川省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传统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在稳增长、稳就业、促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十年,四川省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9%以上,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超15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持续保持在8%左右,累计上缴税收超8000亿元。预计到今年底产值规模可达1.9万亿元,四川建筑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保持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市场主体的实力稳步提升。过去十年,四川省先后出台了《推动建筑强省建设工作方案》《支持建筑业企业发展十条措施》等系列政策,为稳定市场主体、优化市场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全省建筑业企业数量突破14万家。其中,总承包特级企业达40家、总承包一级企业超1200家;产值超千亿元企业3家,超百亿元企业16家,产业集中度由47%提升至61.3%,逐步构建起“龙头企业引领发展、梯队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市场拓展方面。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业务范围从10个省扩展至全国和境外。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约400万人,规模居全国前列;新增院士2人,拥有全国勘察设计大师18名、省级大师超200名,各类注册人员约40万人;“岳池输变电工”“川筑劳务”等5个品牌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
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四川坚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方向,出台《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建造方式全产业链发展的意见》,成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科技专业委员会,发布智能建造发展与应用白皮书,推动发展新型建造方式。
一方面,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成都市入选国家首批试点城市,绵阳、宜宾等6市列为省级试点城市,149个项目纳入省级智能建造试点,24项智能建造创新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四川智能建造经验在全国住建工作会交流,成都智能建造创新做法在全国智能建造现场会作交流。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42%,建成12个国家级、43个省级装配式产业基地。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数量达896张,居全国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