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动态市州动态
  •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关键词:安置点生活,

安置点生活有保障 力争明年春节住新房

  • 发布时间:2025-10-14
  • 来源:四川日报
  • 浏览:
  • 【字体:
  • 打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荞璐

今年7月,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11、12社发生山体滑坡,由于预警及时、提前撤离果断、管控到位,56户117人成功避险。该案例被应急管理部、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通报表扬,成功经验被国省推广。

在山体滑坡来临前,当地做对了什么?目前受灾群众生活怎么样?在10月13日第36个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记者进行了回访。

对受灾点“卡口管控+监测监控”

从大石镇场镇上启程,驱车40分钟左右,便来到红洞桥村11、12社。在距受灾点大概200米的公路上,立着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注意塌方 前方危险 禁止入内”。沿途设着卡口,限制人员进入受灾点。

记者跟随大石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进受灾现场,有监控和喇叭不断提示:您已进入危险地带,请尽快离开。“受灾点范围内已没有人居住,处于断电断水状态,目的就是消除安全隐患。”同行的大石镇副镇长周涛说,通过市县乡互联互通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以及人工值守等方式,可以实现全天候监测管控。

目前汛期已过,地灾隐患也已排除,当地政府允许一些受灾群众回来收割农作物。“前提是不能进屋。”周涛说。村民卢桂莲就是其中之一,她回来挖红苕。

8月1日晚,卢桂莲和丈夫张光富与红洞桥村数十名村民被安置在叙永县大石镇初级中学校园内,后被转移到镇上的养老院过渡安置点(详见本报8月3日02版报道《叙永县连夜转移117人 成功实现地灾避险》)。灾情发生后,卢桂莲将自家喂养的猪寄养在隔壁村妹妹家中,挖出的红苕,一些送给妹妹喂猪。

“幸好我们听指挥都转移走了,要不然……”回想起今年7月下旬发生的那场山体滑坡,卢桂莲夫妻俩仍心有余悸。

群众在过渡安置点生活正常

灾情发生后,在市、县、镇、村、社的共同努力及地质大队的专业支持下,红洞桥村9社、11社、12社、13社先后共转移避险94户218人,实现无人员伤亡。同时,市县应急部门全力调配棉被、行军床等物资,做好安置和救助工作。

目前,除了投亲靠友和外出务工的受灾群众,养老院过渡安置点还有30户60人。“经过统一协调,我们将之前住在这里的近20位老人搬到隔壁镇的养老院,并在养老院坝子里新建共享厨房,保障受灾群众正常生活。”大石镇党委书记舒适介绍。

记者在共享厨房看到,红洞桥村11社村民宋仕珍正在炒菜。“等会儿有客人要来,我们要好好招待。”等会儿有专程前来探望的亲戚,她准备了三菜一汤、有荤有素。“生活还是要过起走嘛。”宋仕珍说,她家已接受政府提出的统规自建安置协议,房子就建在大石镇场镇上,“我家小儿子就在镇上读小学,以后就在这边生活了。”

宋仕珍口中的统规自建安置协议,让受灾群众看到了住新房的希望。舒适介绍,当地已科学规划搬迁安置区域,统规自建安置协议坝坝会也已在安置点召开,受灾群众签完协议后,搬迁安置工程建设将加快推进,力争明年春节建成迁入。

“近年来,泸州将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强化统筹推动,健全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强化协同联动,健全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强化实战带动,健全稳固可靠的支撑体系,初步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有机构、有力量、有机制、有平台、有预案、有保障。”泸州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永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