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委、区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以建设天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先行片区为引领,全域推进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村、50个补短村建设,着力绘就产业壮美、生态优美、民风淳美、数智增美、生活甜美的昭化乡村新图景。
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践中,如何科学把握其内涵与特征,真正实现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笔者认为需妥善把握好八对关系。
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统一。学干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才能形成有益成果。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掌握、精准解读生活、生产、社会、生态四个方面内在逻辑和深层内涵。将战略部署转化为生动实践,不能简单复制、生搬硬套,要立足资源生态特色优势,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从农村基础设施补短、乡村产业增效、村庄治理提能等方面,形成操作性强的乡村建设规划,确保可落地、能长效。
处理好“内”与“外”的协同联动。把握好内生培育、外部赋能双向驱动。当前,农村普遍面临带动人才不足、要素配置缺乏统筹等问题,内生发展动能不足,部分地方过于依赖外部政策支持。要激活发展原动力,依托地方资源发展“小而美、特而优”的特色产业,多路径培育本土人才,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涵养文明乡风。要凝聚发展向心力,通过政策扶持、资本引入、文旅合作等方式,实现外部资源、资金、人才等有序注入乡村。
处理好“点”与“面”的梯度推进。要注重从点到面、点面结合,实现建设由单村单点到片区组团的升级发展。统筹实施“点上突破”,选取产业基础好、文化特色鲜明、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倾斜资源在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治理创新等方面,以积累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梯度推进“面上扩展”,差异化制定发展清单,推动示范经验由点扩面,实现全域提升、整体蝶变。
处理好“破”与“立”的辩证革新。破是为了更好地立,立是破的目标与归宿。要破除陈规陋习,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村规民约修订、“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方式,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破除基础设施短板,建立一体化的长效机制,确保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打破传统种植养殖的路径依赖,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域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系统思维,把握破立尺度,精准发力,推动乡村全面跃升。
处理好“快”与“慢”的节奏把控。保持“快”的冲劲,坚守“慢”的定力,在张弛有度中找准最优模式。快在重点领域突破上,聚焦交通路网、水利设施、数字乡村等方面,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确保群众早日享受建设成果。慢在品质内涵培育上,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民俗乡土风情,慢工打造特色村落、特色宜居新村,用心守住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耐心培树文明新风,确保乡村建设既有颜值更有气质。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急躁冒进,不消极拖延,以科学节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处理好“旧”与“新”的传承创新。传承是和美乡村的灵魂底色,创新是宜居宜业的发展引擎。要坚决摒弃大拆大建,突出古村落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俗文化延续,守护乡村独特的肌理本色,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转变。要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破解数字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升级、乡村人才培育等方面难题,持续注入乡村发展新动能。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推动传统与现代共生、乡愁与发展相融,打造历史古韵与时代活力兼具的样板新村。
处理好“城”与“乡”的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实现城乡要素双向充分流动、优势互补发展。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推动城镇功能向乡村延伸,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空间布局协同、功能衔接互补。要鼓励人才返乡创业、资本下乡投资,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休闲度假、采摘体验等业态,实现乡村变景点、民居变民宿。要以农业园区和特色产业为载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实现乡村产品供给与城市消费需求精准对接。
处理好“建”与“管”的长效衔接。当前,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系统管护,出现损坏、闲置等现象,影响功能发挥。要推动建管同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实现建设与管理无缝衔接。要建立多元协同的长效管护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运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分类实施精准管护,实现建得好、管得久、用得活。
(作者系广元市昭化区委副书记、区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