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动态市州动态
  •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关键词:人民城市,

邛崃市:让“民声”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强音”

  • 发布时间:2025-11-04
  • 来源:四川日报
  • 浏览:
  • 【字体:
  • 打印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人民建议征集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践行路径,具有贴近群众、广泛汇聚多元民声的天然优势,在城市转向内涵式发展、品质化提升的新阶段,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价值愈发凸显。邛崃市聚焦人民建议征集的主动性、共创性、协同性特征,探索完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共“议”共创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深化,让民声民智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建立全覆盖的主动征集体系 让民声“听得见、传得快”

立足彰显人民主体性,邛崃市打破“坐等建议”的被动模式,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一项主动性、前置性的群众工作,通过“阵地+队伍+流程”三维发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征集网络,更充分地汇集民智、服务民需、凝聚民心。

营造“民声角”主动听,打造群众身边的“议事亭”。坚持“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征集点”的原则,构建“三级阵地+特色点位”的征集网络。一是筑牢“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征集阵地,在14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89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征集点,配备“崃听民声角”标识牌、建议收集箱、建议收集二维码及专(兼)职代理员,确保群众“就近说、随时提”。二是打造“烟火气”特色征集点,在茶馆、凉亭等群众聚集场所培育“春台茶社”“大林茶事”等25个特色征集点,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让建议征集在“拉家常”中自然发生。如固驿街道“春台茶社”通过“议事茶桌”收集到断头路、滨河路公厕改造、老茶馆墙绘等建议17条,均已落实解决。三是设立“专题领域”征集点,联合雄鹰救援队设“未崃方舟”征集点收集应急管理方面的建议;联合市水务局在瑞云水务城市供水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群众意见建议征集窗口,收集到群众反馈的关于水务方面的问题及建议20余条,目前已解决2个村民小组100余户群众供水问题。

组织“民声专员”主动征,构建民意感知的“神经网”。建立“专业+基层+特邀”的复合型征集队伍,让民意收集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一是组建“民声专员”队伍,依托“微网实格”体系,选拔党员代表、热心居民等担任“民声专员”,通过走访、院坝会等形式收集“微建议”。如临邛街道文昌宫社区“民声专员”发现独居老人“吃饭难”,提交建议推动社区打造“暖心食堂”。二是培育“特邀建议人”队伍,从“两代表一委员”、行业专家等群体中选拔39名覆盖多领域的“特邀建议人”。如在平乐酒街改造中,文旅领域“特邀建议人”提出融入邛酒非遗文化增设工艺展示区、沉浸式体验店等建议。三是组建“行业征集先锋队”,联合应急、住建等相关部门组建“行业征集先锋队”开展“专场征集”,收集“小区消防安全”“老旧小区增设电梯”等专项建议。

促进“民生事”主动办,推动民声与民生“双向奔赴”。将人民建议征集与民生项目实施深度绑定,建立“征集前置”机制。一是明确城乡社区保障资金使用、微更新项目等必须以建议征集为前提。如临济镇针对黄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项目,通过前期征集群众建议,拆除围墙打造开放式“邻里中心”,增设亲子活动区、共享书屋等功能空间,投用以来服务群众超1.2万人次。二是建立“民生实事清单”制度,依托每月爱邻议事日收集民生难题,经“民声专员”、群众代表、社区干部按“高关注、适难度、广受益”原则筛选确定清单并公示,由镇(街道)定期调度推进,如解决“小区停车位不足”等急难愁盼问题。

形成全周期的共创征集范式 让民智“用得好、干得实”

不止于工单式、被动式的线上诉求回应,邛崃市坚持将建议征集与议事协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全流程融合,以征集的主动性激发群众的共创性,充分凝聚群众共情共识,构建起“群众提、代表议、共同办、大家评”的全周期机制。

以“专项征集+主题活动”促共议,让群众“愿参与、敢发声”。在常态化征集基础上,针对重点领域开展精准化、场景化征集。一是开展“专项领域”集中征集,今年围绕文旅发展、乡村治理等开展“邛崃市文商体旅融合发展金点子征集”等专项活动16次,收集建议1200余条。其中,“开发文君文化沉浸式生活剧场”等建议46条,经研判后将逐步转化落实。二是举办线下主题活动,依托特色征集点,围绕“乡土文化发展”“乡村环境整治”等热点议题开展主题征集活动。如固驿街道举办“我为固驿建设‘川剧之乡献一策’人民建议征集主题活动”,征集到包括推动川剧进校园、加强氛围营造并在街区增设川剧文化打卡点、在节假日期间增加川剧表演等17条高质量建议,正在陆续转化中。

以“问需+问计+问效”促共创,让群众“说了算、一起干”。将群众参与贯穿项目全周期,实现“从建议到落地”的闭环共创。一是“问需于民”定方向,谋划民生工作时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形成“需求清单”。如平乐镇为盘活500亩“撂荒地”,通过多次调研、座谈,最终确定建设以川西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使“撂荒地”蝶变“致富田”。二是“问计于民”优方案,形成初步方案后组织群众代表、行业专家开展协商优化细节。如高埂街道电瓶车充电设施项目通过多轮协商,采纳“安装智能充电桩”等建议,以居民自筹20%、社区激励80%资金建成14个停车棚共150个充电桩,有效破解飞线充电问题。三是“问效于民”评成果,项目实施中邀请群众监督,完成后开展满意度测评,不达90分的项目需制定整改措施。

构建全闭环的协同征集机制 让民声“有着落、能见效”

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基层前哨、社会协同”的组织体系,通过“制度+流程+保障”三重赋能,探索构建以建议征集前置为必要程序的机制保障,避免选择性、任务式征集,确保民声有处诉、建议有着落、成果能共享。

强化统筹联动,凝聚“一盘棋”工作合力。建立“三级联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一是市级层面统筹,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市信访局统筹,相关业务科室具体负责指导全市各部门和镇(街道)开展工作,协调处理跨区域、跨部门难点问题。二是镇(街道)层面落实,由镇(街道)分管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相关业务科室具体负责征集点管理、建议初筛等工作,确保建议工作落实落细。三是部门层面联动,对涉及多部门的复杂建议,由市信访局“派单”至相关部门,明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实行“首接负责、协同办理”。如市水务局和应急局联合办理“在西部山区临河路段安装荧光箭头指示牌”的建议。

固化流程闭环,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按照《成都市人民建议闭环办理工作流程(试行)》要求,明确“建议征集—分析研判—分流转办—转交办理—反馈公示—全面评估”6个环节规范和节点,确保建议办理的时效。一是高效流转,收集到的建议由代理员按照相关程序尽快登记流转,确保“不积压、不延误”。二是科学研判,建立“三级研判”机制,村级分类、镇级评估、市级重大建议专家论证,确保建议转化的科学性。三是跟踪督办,基层无法办理的合理建议由市信访局提级转办、市委社会工作部跟踪督办,确保建议能落实。

探索深化扩面,推动机制化、长效化发展。将人民建议征集从“一项业务”转化为“一种理念”,融入城市治理各领域。一是开展试点示范,在桑园镇探索“建议征集融入镇域建设全过程”试点,对政府为主体实施的各类民生项目全程征集建议,目前已推动“黑虎滩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张坝社区信义小院”等项目实施。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印发《邛崃市深化推进新时代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实施方案》,为高效推进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下一步,邛崃市将持续深化“三问”实践,重点推进“崃建言”智慧征集平台建设,打造“建言为崃”工作品牌,完善优秀建议转化激励机制,不断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创新工作模式、优化机制保障,让更多“金点子”转化为城市发展“金钥匙”,探索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