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动态市州动态
  •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文号:
  • 关键词:古建筑,

古建筑如何“重生”?一起看宜宾“屏山样本”

  • 发布时间:2025-05-22
  • 来源:2025年《城乡建设》第8期
  • 浏览:
  • 【字体:
  • 打印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传承历史文脉,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真正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对城市管理者智慧与能力的考验。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以城乡建设为抓手,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探索异地迁建,创新文化保护新模式,通过规划引领、活化利用、科技赋能等手段构建全域保护新格局,激发文化遗产新活力,打造智慧保护新范式。不仅让古城得以较为完整的保护,还让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惠及人民群众。

书楼镇金沙江畔的马湖府古城

异地迁建,创新文化保护新模式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只有当下保存下来,后面才能传承发展好。根据《四川库区淹没地面文物处理规划报告》,屏山县“一城五镇”因地处向家坝库区淹没区,文物采取集中搬迁、异地重建的方式。屏山县是移民迁复建的典型代表,在文物保护方面独一无二,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抢救性搬迁。为支持国家重大工程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首创“一城五镇”整体搬迁模式,对库区内将被淹没的祠庙、民居、石刻、桥梁、城门、牌坊、古井等44处文物实施“抢救性迁建”,其中42处在书楼镇建成西南规模最大的明清木结构建筑群迁建区。在向家坝库区蓄水前一年多,屏山县文物除了仍有居民居住的,早已被提前拆卸。自2012年10月,向家坝开始蓄水后,施工人员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将剩余文物全部抢出,陈放文物构件的库房面积约达40亩(1亩约666.7平方米,下同)。

培育古建工匠。组建由非遗传承人领衔的“川南传统建筑营造队”,培养本地古建工匠127名,完成马湖府城墙等18处重点修缮工程,修复精度达98.7%。

只搬迁不重建。以“马湖府古城”文物古迹迁建项目为例,用时3年,耗资2亿元。占地面积116亩,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复建单体古建筑42处、400余间房,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只搬迁不重建的原则,采用“构件编号拆解,异地材料复建”的方式,将原有拆卸下来的材料逐一清理、修复,再根据图纸编号,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一一复原,确保龙桥、万寿宫等重点文物形制、工艺、材料三原真性,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马湖府古城在书楼镇金沙江畔“重生”。

马湖府古城内的万寿宫牌楼

规划引领,构建全域保护新格局

屏山县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历史建筑修缮、传统风貌恢复与现代功能提升,推进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龙华镇自建镇以来,完整保存了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古建筑群及山水格局,分别于2010年、2016年和2023年成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始建于清朝的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龙氏山庄完整保留炮楼、戏台、祠堂、阁楼和天井等建筑,于2023年列入“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屏山县书楼镇于2024年成功进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拟批准公布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通过编制《四川龙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屏山县龙华镇汇龙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7—2030)》《岩门村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等保护发展规划,全面管控、引导并协调龙华镇、书楼镇、大乘镇等专门制定保护办法和保护措施章程。

通过科学长远规划,综合开发,使古建筑、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通过“场镇风貌改造”“管网升级”“核心景观体系打造”等工程,既满足古镇老街的整体建筑风格,又符合户主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实现古镇“古韵”与“宜居”的和谐统一。

龙华镇的凉桥

活化利用,激发文化遗产新活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屏山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25个,其中:省级项目3个,分别为“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龙华女子踩桥”“屏山炒青传统制作技艺”;市级项目3个;县级项目19个。屏山县开展“非遗过大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线上有奖答题、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和美乡村欢度元宵游园会等多项活动,提高了群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开展“女子踩桥”“炒青制作”“薅草歌”等省、市、县级非遗表演传承活动,增加游客体验感,使游客享受独特的文化传承。除此以外,屏山县还探索创新“政府平台公司+专业运营+村集体入股”模式,打造书楼温泉小镇、龙华明清影视基地等文旅综合体。深挖历史文化、古迹,依托特色优势,以文化为核心,讲好马湖府文化、儒释道、土司文化、古建筑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故事。

龙华镇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品牌和世界第一大立佛八仙山景区、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核心资源,开发登山步道、禅茶园、凉桥亲水步道等特色景观,打造经典特色旅游路线。书楼镇则以“马湖府古城”为纽带,打造屏山文旅新地标,以明清古建筑、凌则之红色文化等为主题配套马湖别院、红色家风馆等研学载体,开通书店、博物馆、马湖府土司文化展示馆等文化体验项目,开通画舫航线、露营基地等文旅项目。

马湖府古城内的言隅书屋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保护新范式

在城乡建设中,屏山县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智慧化。创新采用无人机等低空智能遥感技术,对历史文物三维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基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建档,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发掘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老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线索,及时认定和保护隐于民间、濒临灭失的文化遗产。

积极引进数字化消防设备和智能系统对古建筑、文物实施动态监测与预防性保护,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安全隐患,确保文化遗产“延年益寿”。近年来,屏山县以书楼、龙华和大乘为代表的保护实践,生动诠释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协同发展的深刻内涵。接下来,屏山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保护,以“全域视野”继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屏山样本”,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

(原文见2025年《城乡建设》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