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人社、文物等有关部门加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传统建筑工匠队伍,不断为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注入人才动能。
龙期元古建筑作品:剑南春酒厂天益老号
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玉泉镇,一位老人用半生时光,以砖瓦为笔、匠心为墨,书写了一个关于坚守与担当的传奇,他就是传统建筑传承人龙期元。从泥瓦学徒到传统建筑名匠,从默默耕耘的巧匠人到技艺传承的领路人,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品德弘扬与赤子情怀的真实写照。
匠心初种,访师学艺
龙期元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四川农村,彼时年幼的他常陪伴祖母出入永宁寺、三溪寺等古刹朝拜,在唐家祠堂、“无道龙门”等地方与小伙伴们嬉戏玩耍。古建筑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悄然在他心中播下热爱的种子。
16岁那年,他拜师学艺正式成为一名泥瓦匠学徒。学徒的生涯充满艰辛,扛水泥、搬砖头、运沙土……双手磨出血泡,汗水浸透衣衫,但他始终心怀一个朴素的信念:“学好手艺,让那些美丽的古建筑重现光彩!”这个信念,成为贯穿他一生的精神底色。
十余载寒暑,龙期元从基础技艺学起,逐步掌握了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雕花装饰与青瓦铺设。他深知,古建筑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文化的根脉。为此,他遍访当地老匠人,研习古籍中的营造法式,将理论与实操结合,将传统技艺锤炼至炉火纯青。他说:“古建筑是活的史书,守不住它们,就断了文化的根。”
龙期元古建筑作品:剑南老街
精研技艺,古建重生
1994年,龙期元加入遵道城西建筑公司,后进入四川仟坤建设集团,让他能更加系统地钻研传统建筑修缮与复建技艺。2007年,他接下绵竹紫东阁修复重任——一座高30米、七层六角的仿古塔楼。彼时,现代建筑技术已盛行,有人劝他“用钢筋水泥省时省力”,但他毅然选择遵循传统工艺:以榫卯替代钢钉,以青瓦替换琉璃,每一道工序都严格复原古法。“若为求快而丢了魂,古建筑便成了空壳!”盛夏酷暑中,他全身心投入施工,汗水滴在木料上,晕染出深深浅浅的纹路。竣工之日,斗拱榫卯严丝合缝,青瓦当排列如星,紫东阁巍然立于马尾河畔,以唐风宋韵重现于世,成为绵竹的著名文化地标。
此后十余年,龙期元接连主持多项重大工程,这些工程无一不彰显着他对传统建筑的敬畏:剑南春酒厂天益老号重现明清酒坊风貌,月亮泉公园凉亭与山水相映成趣,“月映东坡”庭院以白墙黛瓦勾勒古典意境,在茶仙谷项目中,他巧妙融入川西民居特色,让半山腰的建筑群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这些建筑既凝聚着他的心血,也印证着他的信念:“传统建筑是活着的文化,既要守住根脉,也要焕发新生。”
薪火相传,匠脉延绵
对龙期元而言,技艺的传承是文化长河中不灭的灯火,照亮着后来者的道路。他将传承传统建筑技艺视为己任,尤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年轻人,因为他深知经历过困苦的人更知道一门技艺的价值。数十年间,他手把手教授过十余名学徒雕花、砌墙、绘图等技艺;在工地,他带领过几百名工人,让百余名青年掌握一技之长;经他培养的工匠中,数十人成为包工头,带动了数百个家庭脱贫致富。
在他众多徒弟里,最有代表性且变化最大的,当数永宁村9组龙期建和龙期勇两兄弟。1998年,他收下兄弟俩为徒时,兄弟俩一家八口挤在一栋土坯房里,寒冬里连棉衣都要轮流穿。收徒后不仅传授他们技艺,更带着他们承接工程,在一言一行中用匠人的坚韧感染着他们。渐渐地,两兄弟从赤贫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工匠,各自盖了小青瓦房,娶上媳妇,生下可爱的孩子。如今,他们带领的分队已成为古建修缮的中坚力量。后来,两兄弟也各自带徒并教授技艺,在龙期元参与过的传统建筑修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像这样的“匠二代”“匠三代”在玉泉镇已逾百人,形成独特的传统建筑技艺传承链。
龙期元古建筑作品:月亮泉公园凉亭
以身作则,德润乡梓
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品德的滋养,龙期元不仅授人以“技”,更传人以“德”。施工中,他要求团队珍惜材料、杜绝浪费;面对急难任务,他更是身先士卒。2022年,乡村振兴吹响了强劲号角,他主动请缨建设三村联合菌菇基地和秸秆回收中心建设,从选址勘察到施工验收,他事事亲为。盛夏酷暑,工地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他带头搬运建材、指导施工到中暑,家人心疼让他保重身体,他却笑着道:“早一天建成,乡亲们就能少一天离别之苦!”在他的感召下,团队日夜奋战,项目如期竣工。如今菌菇基地为200余户家庭提供就业,秸秆回收中心年处理农业废弃物万吨以上,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
赤心永驻,文化长存
从青丝到白发,从学徒到老师,龙期元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传统建筑与家乡建设。他参与修缮的传统建筑成为了当地的文旅名片,菌菇基地的轰鸣声奏响了致富乐章,但他依然保持着工匠的质朴。盛夏的工地上,他手把手教年轻人雕花;寒冬的祠堂里,他坐地修复一块块破碎的砖雕。有人问他:“您这样图什么?”他答得坦然:“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最后也要埋在这里。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家乡和文化传承出一份力,不能让这一身技艺跟我走到土里。”
在龙期元的事迹里,匠人之心与赤子之情交相辉映。他不仅筑就了一座座建筑,更筑起了一条连接传统与未来、个人与家国的精神长廊。他用自己的过去证明了: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技艺的传承,是品德的弘扬,更是将热血化作甘霖,滋养脚下深爱的土地。而未来,他的背影依旧会穿梭在工地上的晨雾与暮色中——那是一个匠人对文化的虔诚,更是一个赤子对家国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