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关键词:百强镇巡礼,

百强镇巡礼 | 师古镇解码城乡融合发展“镇”能量

  • 发布时间:2025-07-08
  • 来源:厅村镇处
  • 浏览:
  • 【字体:
  • 打印

编者按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要求,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持续深化中心镇建设强基提质和改革发展,形成“百强中心镇引领示范、两千小城镇竞相发展”良好氛围。“四川建设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强镇巡礼”专题栏目,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全省百强中心镇新气象。

德阳市什邡市师古镇

在成都平原西北缘,一座总面积48.8平方公里的小镇正书写着城乡融合的精彩答卷——这里是成德同城化发展的“桥头堡”,是四川省首批百强中心镇,更是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常住人口5.3万人的师古镇,用“规划破界、产业聚能、民生共享、短板攻坚”四大密钥,解锁了“以镇带村、城乡共生”的发展密码,让“镇”能量辐射每一寸土地。

规划引领

从“城乡分割”到“全域一盘棋”

师古镇以“县域副中心”为定位,打破传统城乡规划壁垒,构建“三规合一”体系:

绘就全域发展蓝图

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的空间架构,《什邡市师古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评全省优良等次,同步编制《红豆片区规划(2021-2035)》《九里埂片区规划(2021-2035)》等6个专项规划,让集镇扩容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焕活更新闲置土地资源

优化完善《师古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创建总体方案》,推动九里埂19.12亩闲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盘活停建8年的师古之心公园,新增120余个机动车位。曾经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块,如今成为居民晨练的好去处,集镇承载能力提升30%。

扮靓生态宜居底色

树牢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开展“全域无垃圾”攻坚行动,清理鸭子河、红岩渠等水域垃圾2500余吨,排查整治遮挡交通标识标牌的行道树800余棵。同时,在民金路等主干道栽种24万株黄金菊,每到深秋,金色花带串联起集镇与村落,乡村美景成为网红打卡地。


九里埂梯田

产业赋能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

师古镇以特色产业为纽带,构建“一产奠基、二产强镇、三产兴镇”的融合发展模式:

工业强镇筑牢底盘

通过强力吸纳180余家企业集聚,形成“四大产业集群”。2025年1—5月,规上工业产值达14.4亿元,新开工项目5个,在谈项目13个;智能家具、精细化工等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1.2万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特色农业稳基础

按照“稳烟叶、固畜牧、兴粮油、做特色”的思路发展精品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66家,孵化农村电商主体、“红色主播”,聚力提升金弹子盆景、柑橘莓果等农特产的质量与口碑。立足“雪茄烟叶种植发展片区”优势,重点推广德雪系列、什烟1号等品种漂浮育苗技术,实现2350亩烟田精细化管理、绿色化种植。

文旅破圈激活引擎

立足药王“康养”、红豆“爱情”、张师古“农耕”、大泉坑“雪茄”等文化资源,举办药王养生文化节、红豆啵啵音乐节等文旅节会擦亮“川西康养重镇”名片。同时推动了长城毛式茄园顺利落成,成功创建“红豆幸福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均吸引游客40万人次以上。

工业智能生产线

长城毛式茄园

红豆景区

民生提质

从“基本保障”到“全龄友好”

师古镇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

守护“一老一小”幸福底色

纵深布局“市—镇—村”三级红会组织,助力师古敬老院提档升级为德阳首家社会化运营敬老院;成功引入“三棵树社工中心”等专业社会服务团队,以师古华庭为依托,打造“社工+物业+康养”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提升“一老一小”照护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水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通过开设公益课堂、暑期托管、亲子研学等服务,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同时,加速推进师古初中扩建、养老综合体升级等民生项目,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差距。

政务服务效能跃升

便民服务中心获评全省“五星级”,97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即可办理医保报销、宅基地审批等业务;什邡市第三人民医院融入医共体,县域医疗次中心功能地位凸显。

文化名片持续擦亮

深入挖掘师古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等非遗民俗资源,其中云西板鸭、牛肉月饼等非遗美食已完成商标注册,“药王会”、红豆“乞巧兰月夜”等民俗活动则成为文旅IP,年吸引周边区县20万游客体验“古镇烟火气”。

红豆幸福里

药王会巡游

补齐短板

从“找准症结”到“清障护航”

桑梓路改扩建工程即将竣工,污水处理厂二期正加快建设——这些民生项目见证着小镇的“自我革新”:

基础设施迭代升级

34个民生项目精准补齐水电气路讯短板,集镇天然气入户率达95%,农村公路硬化率100%,污水处理覆盖全镇80%村落,公共服务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历史遗留问题清零

成立专项工作组化解南华宫办证、征地拆迁、棚户区改造等遗留问题,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27件,为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

城乡融合政策破冰

立足“人、产、镇”深度融合,落实省级百强中心镇“6大提升工程”,推动人口向集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公共服务集成,镇域经济密度较2020年提升40%,成为成德同城化最具活力的“微单元”。

蓝莓产业园

梨花节

师古镇的实践证明: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设施叠加,而是通过规划统筹打破物理壁垒,通过产业联动打通经济循环,通过民生共享消弭发展差距。这座西部小镇的“破界突围”,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师古样本”——当“镇”的能量充分释放,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在更多土地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