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要求,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持续深化中心镇建设强基提质和改革发展,形成“百强中心镇引领示范、两千小城镇竞相发展”良好氛围。“四川建设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强镇巡礼”专题栏目,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全省百强中心镇新气象。
高坪区东观镇位于南充市高坪区中部,国道318线、沪蓉高速、南大梁高速穿境而过,25分钟车程内可达南充机场、火车站、都京港码头。幅员面积97平方公里,辖26个村4个社区,总人口6.6万人,是南充市高坪区中部的中心城镇,全国重点镇、全省重点发展小城镇,四川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享有南充市“特色文化之乡”等美誉。自2023年成功获评“省级百强中心镇”以来,东观镇紧扣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目标,围绕“一心三带五围绕”发展思路,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东观镇
聚力功能品质提升,打造“幸福东观”
坚持以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为目标,不断加大科教文卫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中心场镇虹吸效应初显,带动周边人口不断向场镇集聚,常住人口持续增长。
构建协同育人“新理念”
凝聚镇教科文旅办、关工委、团委、妇联、学校、派出所、司法所、村(社区)八方力量,倾力关注学生教育,整治校园周边文化、安全环境,全力培育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辖区内共有中小学及幼儿园17所,在校学生5000余人,高级教师120人,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5人。
东观一小
构建医疗养老“新生态”
加大养老扶幼支持力度,建设占地40亩的东观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设立未成年人保护站,实现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全覆盖,成功引进投资2亿元的国宁康养服务综合体项目,为东观建设“医养中心”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提升中心卫生院医疗水平,完善医疗设施、提升医院环境,全力打造专业团队,当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目前,该院成功创建二级乙等卫生院,拥有全科医师16名,平均每万人2.66名。
东观镇中心敬老院
构建商贸物流“新格局”
坚持对镇域内大型农贸市场、连锁超市、银行网点、物流快递进行常态化督查,保障运行平稳有序。引进电商等新兴平台服务站所40余家,各类商贸服务场所共计800余家,服装、皮鞋生产加工企业20余家,以丰富的商贸金融物流产业辐射周边10余个乡镇(街道),形成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洼地。
东观镇好又好超市
东观镇昌海龙商超
开展风貌环境整治,描绘“大美东观”
常态化开展场镇风貌整治,科学规划场镇建设,加强景观节点打造,推动场镇形象不断优化改善。
提升基础建设确保“设施强”
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改建东观水厂取水设施、输水干支管网340余公里,实现镇区自来水供水覆盖率100%。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干支管网66公里,实现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3%。实施场镇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500余盏。成功开发金城花园、金富花园、滨江家园等3处商业楼盘,配备完善的小区设备和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
东观镇金城花园商业楼盘
集中规范整治确保“环境美”
加强对摊位、门店乱摆乱放、骑门占道等现象集中规范整治,对乱支棚搭架现象进行集中拆除。联合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交警中队对乱停、乱放车辆、违规载客三轮车进行集中整治和拖离。常态化开展垃圾乱扔、广告乱贴等整治工作,定期集中组织社区开展牛皮癣广告清理。
强化节点打造确保“细节靓”
对场镇口、中心路段等进行精巧绿化、景观微塑,打造6处节点景观,将道路与生态绿化有机结合,营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将节点打造与党建宣传有机结合,“润物细无声”式传播党建文化。对滨河公园进行场地翻新,为居民提供集生态、休闲、文化、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公园。在场镇内规划电瓶车、摩托车、三轮车指定停车位150个,新增机动车停车位200余个,全力打造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场镇风貌。
东观镇场镇口绿化
厚植产业发展根基,建设“富裕东观”
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以点带面,推动产业体系升级。
夯基筑本打造“农业强镇”
坚定以区委乡村振兴“633”战略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经济价值、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优势产业,形成粮油、蔬菜、柑橘、花椒、生猪、水产六大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格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余亩,粮油种植3万余亩,培育黄溪贡米、鱼之道有机鱼香大米等现代农业企业,已建成黄溪贡米生产园区10000余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全力打造“黄溪贡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引进四川充镒水产采用内循环生物净化养殖技术,建成千亩级水产养殖基地2个,年产值1200万元。
黄溪贡米产业园区
黄溪贡米种植基地
黄溪贡米电商中心展品
挖掘特色打造“水果大镇”
结合各村资源特色,积极谋划,主动招引,推出多个水果品牌,大力发展红心火龙果、五月脆青李、8424冰糖瓜、翠冠梨、草莓、葡萄等特色水果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今年以来,该镇水果产值共计1800余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00万元。
火龙果种植基地
8424冰糖瓜种植基地
乘势而上打造“文旅美镇”
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5亿元投入城镇建设,建成公园、小广场3万平方米,滨河休闲长廊2.5公里,着力修缮明清风貌老街1条,申报老旧小区改造5个,开展螺溪河流域环境整治,建成防洪堤6公里。以“一村一品”为契机,打造花板场村非洲菊花卉基地、马曾桥村翰林梦酒业窖藏文化园、二家寺村脆李采摘园、邱家树村水果采摘基地等文旅样板,今年以来,农旅融合实现产值1.5亿元。
鱼之道生态稻田鱼研学基地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谱写“和谐东观”
加快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治理合力,不断增强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治理“小网格”筑牢“大格局”
立足提升基层服务效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三方共治”,成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尊老爱幼会等自治组织,建立村规民约红黑榜、设立模范标兵光荣栏,定期开展道德讲堂,每年评选“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最美乡贤”等。邀请村法律顾问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讲座2次,146人次,村民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法治水平明显提升。
乡村治理“积分制”积分兑换活动
便民服务“小站所”发挥“大作用”
加强社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成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提档升级,切实提升群众办事服务效率。投入120万元打造社区综合党群服务中心,成立社工服务站,完成镇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规格提标,切实筑牢为民服务的前沿阵地。
民兵之家阵地优化
文化传承“小民俗”彰显“大魅力”
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充分利用镇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修建文化站300余平方米,成功申报婚嫁歌、东观评书、东观彭俊贵花鼓、东观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现有区级文物4处。开展明清时期古街古建筑修缮工作,完好保存老石油技校建筑遗址以及民革时期大舞台,成功申报挂牌保护百年古树名木。
文化站开展重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