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建+多元投入”
探索老工业城市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
新模式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为推动城市更新行动落地见效,近年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攀枝花市共富共美城市有机更新攻坚行动方案》,构建城市更新工作体系,编制《城市自体检报告》和《城市更新建设规划》,开创“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模式,在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民生改善为核心的城市有机更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东区桃源街、渡口记忆城市更新以及西区初心园老旧小区改造等经验做法,入选四川省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经验案例获全省推广。为此,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调研组日前赴攀枝花市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相关经验做法予以总结提炼,供各地借鉴参考。
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标志性城市之一,攀枝花市建城区早期依矿设厂、沿江布局,形成“百里钢城”的分散组团结构,长期“先生产、后生活”模式下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城市发展面临基础设施老旧、公共服务配套不足、整体风貌单一、产城割裂等突出问题,部分三线工业遗产亟待活化。
老旧街区风貌焕新
近年来,该市以“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共治”为内核,探索出“政策撬动、需求驱动、利益联动”的可持续更新路径,以求系统性破解工业城市转型发展难题。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该市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居民协商”的多元共建机制,高效盘活棚改腾退土地资源,突破了空间制约;以民生痛点为导向,推进老化管网、社区食堂改造等12项便民工程,显著提升了居住安全与生活便利度,居民满意度达92%;以业态焕新为引擎,活化三线工业遗产、布局光伏建筑与文旅康养产业,打造“低碳秀带”与“文化地标”,带动片区年营收增长超40%,将“钢城锈色”转化为“山水焕新”的民生实景。
老旧街区风貌焕新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全域更新“一盘棋”
三级联动强抓统筹落实
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城市有机更新攻坚行动指挥部”,推行“一部一办六组”(指挥部统筹决策、办公室协调推进、六大专项工作组)运行架构,建立“定期调度、适时调研、现场办公”相结合的高频推进机制。其中,六大专项工作组(规划设计、棚改土地盘活、重点片区更新、项目推进、政策资金、信访维稳)分线落实,形成“市级领导挂帅、部门协同联动、县(区)精准落实”的立体化责任网络。
构建“1234”城市更新工作法
其中,“1个核心”是以“治山治水治城”理念统领全域更新;“2大突破”是棚改土地盘活机制创新和工业遗产价值转化;“3维路径”包括空间重构(40个重点片区)、功能重组(6大攻坚行动)和产业重塑(光伏建筑等4类业态);“4步法则”是排危—补短—治乱—提质,系统性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桃源街片区更新改造前后对比图(前)
桃源街片区更新改造前后对比图(后)
创新思路举措 突破传统城市更新瓶颈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推行“重点片区+单元更新”模式,县(区)按照“一区一策”编制更新方案,整合片区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重点片区。印发《关于着力推进重点片区更新改造的通知》,根据片区功能定位,细化老旧居住区、老旧商业区、老旧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等不同类型片区更新内容。
针对攀钢、攀煤等大企业遗留的2.3万套棚改楼栋,建立“一楼一策”精准化解机制。开展“地毯式”摸排,逐户建立“建筑年代、产权性质、住户诉求”的三维台账,分类制定征收方案,加快居民安置和土地盘活利用。其中,针对产权复杂的单位公房,采用“货币安置+产权置换”模式,保障居民权益,同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棚改土地盘活利用,形成“棚改安置—棚改土地—城市更新—优势提升”的良性循环路径。
以“镶牙式”更新方式对23处三线建设历史建筑群进行更新改造,保留兰谱路、大渡口等四大历史文化街区70%以上的原真性建筑,通过植入三线主题民宿、工业记忆博物馆、研学体验中心等新业态,打造“一街区一主题”文化地标。如河门口片区将原攀钢职工俱乐部改造为“三线精神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0批次,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从“档案陈列”转化为“场景体验”,同时带动周边商业营收增长40%。
优化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技术标准
制定《攀枝花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持续优化“1+N+X”政策工具箱。其中,“1”为核心办法,明确更新流程、资金筹措、利益共享机制;“N”为配套政策,包括社会资本参与(给予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棚改土地盘活(允许混合用地开发)、业态扶持(对文旅、康养企业给予3年租金减免)等专项政策;“X”为技术标准,制定《城市更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攀西地区民用建筑节能应用技术标准》等12项地方标准。
望江片区更新改造现场
创新投融资模式 激发市场参与主体活力
加强城市更新项目包装储备
对标国家、省级现行支持政策,积极争取省财政补助、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制定资金管理使用方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市、县(区)财政投入力度,采取定向补助、融资贴息、规费减免等方式推动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建设。
打破传统财政依赖 激发经营主体的投资活力
通过棚改腾空土地成片开发利用、闲置国有资产盘活利用等,吸引在攀国企、大型民企既当“开发商”也当“运营商”,以“资产”撬动“资金”,有效减轻财政投入压力。推行电梯加装等特殊项目“财政补助一点、社会支持一点、居民共担一点”模式。
望江片区节能建筑改造前后对比图(前)
望江片区节能建筑改造前后对比图(后)
低碳技术赋能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低碳技术领航建筑更新
以创建“建筑光伏试点城市”为契机,在望江片区试点“光伏建筑一体化+近零碳社区”模式,通过屋顶光伏铺设、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地源热泵应用等技术,实现建筑能耗降低65%,成为西南地区首个获“近零碳建筑”认证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市累计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20万平方米,年节约标准煤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推动“工业锈带”向“低碳秀带”转型。
米易县、盐边县老旧小区改造实景
行业启示
系统性统筹推进,破解更新碎片化难题
面对工业城市空间破碎、风险集中的痛点,攀枝花以“重点片区+微更新单元”为支点,构建起“分散治理、整体联动”的韧性网络,通过分片区更新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最终形成“多点突破、网状共生”的良好更新生态。通过“一区一策”赋予差异化更新内涵(如分类推进棚改土地盘活利用),既激发了基层创新活力(如居民自主参与设计便民设施),又通过单元间功能衔接(如生态廊道串联多个片区)实现了系统韧性。
以“资源活化”替代“资源消耗”,实现有限条件下的价值跃升
传统城市更新常受困于“大拆大建”的路径依赖,而攀枝花创新性地将“资源活化”作为核心策略,探索出一条“轻投入、重增值”的路径,通过功能复合(如“历史街区+新业态”)、技术赋能(如节能改造降低长期成本)实现存量资源的价值裂变,最终形成“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可持续更新范式。通过工业遗产改造,将废弃厂房、办公区转化为文化地标,不仅降低拆除成本,更通过文旅融合创造新经济价值;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推进绿色更新,采用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既减少能源支出,又以“近零碳社区”标签吸引绿色投资,形成生态效益与产业收益的“双循环”。
从“需求响应”到“需求共创”,创新居民参与范式
传统城市更新常以“政府主导、专家设计、居民被动接受”为路径,易导致供需错配。攀枝花市构建“需求共创”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更新氛围。通过探索“参与式预算”模式,将部分更新资金使用权下放至社区,由居民投票决定小微项目优先级(如口袋公园选址、社区食堂运营),使更新从“政府配菜”转向“居民点单”,通过“过程赋权”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也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