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财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川渝两地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按照川渝两地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经认真筛选,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最终遴选出38个《2025年巴蜀美丽庭院连片建设典型案例》,现将主要特点和经验清单公布如下,供各地学习借鉴。
一、主要特点
(一)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庭院集居点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建设规模,形成适度建设半径,按照农房小组团相对集居的庭院建设方式。
(二)功能设施建设完善。集居点建设有一定的前瞻性,建设配套的管网、电力、道路、晾晒、娱乐的基础配套功能设施。
(三)环境风貌打造合理。整体环境与山、水、绿、植相融,建筑因地势而建错落有致,风貌得到有效控制,体现地区人文、习俗、乡愁等特色。
(四)政策措施支持有力。案例主要采取土地综合整治,集成政策红利,统筹运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效用地开发、农村规划用地等政策性工具,统筹农业农村、水利、交通等建设资金,发挥避险搬迁、工程搬迁、移民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作用,提升项目建设的有效性。
(五)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庭院集居点采取整合闲置农房、集体经济房产改造建设农村合作社、乡村民宿、农业展览馆、研学等场所,增收创利。打造田园、菜园、花园、果园等形成种、吃、游为一体的田园风光,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六)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建立垃圾分类处置、农机农具摆放、环境卫生维护、违规房屋风貌改造和搭建等村规民约,形成有关制度和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居住品质和人居环境。
二、经验清单
“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特色经验清单(第二批)
序号 |
市(州) |
典型案例 |
特色经验 |
|
1 |
成都市 |
金堂县淮口街道龚家村两河口 |
以充分尊重村民生活需求,“宜居宜业”为核心设计理念,院落依山傍水,绿树环绕,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格局;独立庭院,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院落还创新“产居融合”发展新路径,实现“居住+就业”一体化。 |
|
2 |
自贡市 |
贡井区莲花镇白仓村 |
以美丽庭院为核心载体,统筹联动千亩红枫林、莲花湖生态水域等生态资源,构建“庭院聚落+生态基底+产业融合”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成功举办3届西城红叶文化季活动,吸引游客实现旅游创收。 |
|
3 |
泸州市 |
合江县白沙镇北寨村 |
以住房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向现代乡村延伸,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方式,以提升农房品质、院落颜质、村落价值,进行房屋的结构加固、改善基础设施,加强风貌整治、污水垃圾整治;打造综合性党群服务分中心、完善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设置。 |
|
4 |
泸州市 |
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 |
充分挖掘石厢子会议旧址的红色资源,复原历史场景,建设长征路体验步道、观景台、红色文创工坊等核心点位,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改造民居,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课堂、红色文化IP、“红色农旅”融合示范村,开发“红色研学+生态观光”精品线路,举办“红色村晚”系列活动,形成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增收。 |
|
5 |
泸州市 |
合江县白沙镇芦稿村 |
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和晚熟荔枝产业优势,全面推进路灯、水利、电力、通信、能源、交通“六大工程”建设,整体提升人居环境,采取修缮传统民居、将荔枝引入院落的方式精雕庭院景观,形成院中有荔、荔绕庭院、荔院融合的特色院落产业景观,增强传统村落“造血”功能,带动江边经济带多元发展。 |
|
6 |
泸州市 |
合江县白米镇梨湾村 |
依托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契机,盘活闲置传统民居资源,采取原用地、原工艺、原材料、原风貌方式对传统院落进行修缮,增加书房、农副产品展示、戏台表演、手工作坊、茶室等活化利用功能,推动乡村文旅产业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融合发展,打造“荔乡千宿”巴蜀美丽庭院品牌,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实现农产品就地消费。 |
|
7 |
泸州市 |
合江县望龙镇大院子村 |
充分利用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巴蜀鱼米之乡核心区政策红利,完善公共厕所、卫生室、公共活动室、图书室、健身、路灯照明、污水处理等设施,就地造景,精心设计院落布局,增加院落绿化,提升院落颜值,打造形成川渝连片码头文化庭院。 |
|
8 |
德阳市 |
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荷塘聚集点 |
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及新村建设机遇,秉持连片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依据丘陵地带的地理特征,庭院集居点依山傍水,道路、绿化及公共设施完备,白墙红瓦建筑风貌,形成“荷韵龙居”村落格局和有机融合,构建协调统一、功能完备的居住环境,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
|
9 |
德阳市 |
罗江区鄢家镇璧山村 |
高标准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推动垃圾收集点院落全覆盖,通过田园整治,提升农房外立面和庭院风貌,激活庭院经济“绿色引擎”,形成产业、家庭农场、农户三级联动模式,拓宽农村品销售网络,让“庭院经济”成为村民致富“金钥匙” |
|
10 |
德阳市 |
绵竹市麓棠镇玫瑰新村 |
依托玫瑰种植开发旅游项目,邀请园林专家对房屋及景观绿化量体设计建设,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建设。帮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及务工增收,实现在家门口安居乐业。 |
|
11 |
绵阳市 |
江油市武都镇南塔村彩谷新村 |
采取统规统建、土地增减双挂钩、拆迁补偿的方式,建成区域服务中心,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完善,山水景观、配套绿化全面覆盖,建设中严格把控建设质量安全和风貌,形成了造型别致、山水相宜、环境优美、居住舒适,承接城镇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
12 |
绵阳市 |
安州区桑枣镇齐心村 |
利用乡村振兴机遇,争取资金+鼓励群众参与提升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庭院风貌改造、完善民居院落功能。引进和培育“翎谷蔓草”等31家精品民宿,形成“一家一桌菜”特色餐饮模式将庭院建设与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形成造型别致、山水相宜、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独特景色。 |
|
13 |
绵阳市 |
涪城区吴家镇三清观村 |
以“三改两建”项目为契机,采取“三重”服务聚焦总体规划布局、单体建筑细节设计、配套设施完善,满足农户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承接城市功能。强化村、镇、区“三级联控”的方式,紧盯项目建设日常检查、关键环节质量监管和技术支持指导,全面把控建设质量安全和风貌统一,全面形成了造型别致、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独特居住区。 |
|
14 |
广元市 |
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 |
以建设“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农村共同富裕样板村”为总体目标,按照“田—居—路—渠”为分布,实施民居、道路文化景观绿化、沟渠生态化等改造,建设“推窗见绿、慢行有道、文化为魂”的思路,实施“社区营造计划、绿道蓝网计划、美丽田舍计划”,营造“宜居”场景,形成“三步庭院、六步菜园、九步花园”的乡村人居环境。 |
|
15 |
广元市 |
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 |
围绕“王家贡米”的特色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建设微果园、微菜园、微家禽园,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支持乡村民宿、农家乐发展,实现新荣村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
|
16 |
遂宁市 |
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 |
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乘势“美丽遂宁、宜居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遵循“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肌理”原则,突出“微改造、精提升”理念,精心打造“一户一景、一院一韵”的美丽庭院集群。创新发展“百宠园”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养殖的增收机制。依托“中国中医药康旅第一乡”品牌优势,建成中医药博物馆、中医名医馆、盆景园艺等业态,真正实现“美了庭院、富了口袋”的双赢目标。 |
|
17 |
遂宁市 |
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 |
依托全市农业园区一体化大环线和蓬红线两条致富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星级农家乐,建设“远山近水、前庭后院”新民居。引入社会资金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构建“业主+农户+集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
18 |
遂宁市 |
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 |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生态宜居为基础、产业融合为引擎,探索出一条“红色赋能、生态筑基、文化兴业”的乡村振兴路径,坚持规划先行,重塑乡村肌理,实施“建筑风貌改造、生态景观重塑、文化场景植入”为抓手,对民居外立面修缮屋顶改造,并融入川东北传统民居特色与红军文化元素,串联田园景观与红色文化节点,形成“一路一景、一步一忆”的体验空间。 |
|
19 |
内江市 |
市中区永安镇鹿子村鹿鸣苑聚居点 |
利用农村风貌改善项目,组织专业人员为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指导,推出安居型、宜居型、乐居型三种建设类型,对应不同的实施内容,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和经济状况,让村民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为农房建设和庭院改造提供参考,因地制宜、就势造景,呈现“微景观、小造型”,一院一风景院落独具特色。 |
|
20 |
内江市 |
威远县越溪镇双石村王家坝聚居点 |
以“一村一策”的科学规划为指引,以尊重乡村原貌为原则,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造方案,修缮村里的老房屋,保留土墙年画,使其成为展示乡村记忆的“活化石”,老建筑与现代设施融合,形成“古朴民居+现代便利”的和谐风貌。并且灵活运用本土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利用拆除的旧砖石、老物件打造特色道观,既节约了成本,又增添乡村韵味。 |
|
21 |
内江市 |
隆昌市金鹅街道光辉村 |
按照《内江市农村面貌改善实施方案》,以农房改造、道路扩建、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面貌改善项目为主,遵循“一图一案一清单”,鼓励村民事前,事中参与决策建设,事后参与验收,激发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推动整村从“灯下黑”的城郊农村转变成为“万亩花田、风光无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
22 |
内江市 |
隆昌市普润镇印坝村 |
对标村落特色、生态特色和产业特色,邀请专家进行高标准规划,改造农房风貌、村庄厕所、污水管网和垃圾处理池。探索建立“公司+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建成集稻鱼基地、柑橘园区、艺术稻田为一体的特色村落,形成宜居宜业发展新格局。 |
|
23 |
乐山市 |
夹江县新场镇团结村 |
以农房为原点、院落为单元、村落独特的资源为支撑,通过农房外立面统一改造、彩虹小屋优化(“拆、优、引、增”策略)、公共空间等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高颜值院落、高价值村落,凸显川西林盘风格,保留乡土气息。“小庭院”连片建设推动全域乡村振兴,初步形成了一个观光、休闲、度假的农旅融合旅游生态圈。 |
|
24 |
南充市 |
高坪区阙家镇利光村 |
结合醉美橙香3A级旅游景区统一打造、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将利光村贫困户14户D级危房、贫困户2户易地搬迁项目,整合到新村改建六处川东北民居院落和五处天然水塘,形成了独特的“三区六院”“五湖四景”院落格局,探索出城乡融合、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
|
25 |
南充市 |
顺庆区新复乡四方寨村 |
依托“千万工程”经验,以党建引领,通过“生态+民宿+治理”多元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庭院连片建设。改扩建聚居点文化院坝,对房屋连片打造瓜果庭院、建设村民篮球运动场、烘干房、冷库房、停车场等场所。以“森林乡村”为底色,开发云波、碧波“两湖”旅游,落地独具川北民居集群效果的“肆芳民宿”“四方农庄”农文旅项目,把老旧农房变民宿客房,把破败院坝变文艺景区。 |
|
26 |
南充市 |
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 |
以双龙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打底,切实彰显出“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东北村落民居特色,突出地域风貌、自然生态、乡村特色。别墅式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错落有致排列,民居与各种树木、花丛、绿地交织,将单一的民居建设扩展到产业、生态、精神家园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全领域的综合体建设,演绎出“依山傍水、绿树掩映、宁静柔美”的田园民居风貌。 |
|
27 |
宜宾市 |
珙县珙泉镇鱼竹村 |
统筹川南民居风貌,统一按“青瓦出檐长、穿斗粉白墙”,采用穿斗结构、青瓦白墙,融合现代装配式技术(如重钢结构),保存建筑传统风貌,提高抗震性能。依托温泉、竹林资源发展民宿旅游,实现文旅融合。 |
|
28 |
宜宾市 |
高县沙河镇天府村 |
项目创新采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以政府投资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多元模式推进建设。红色元素与村落风貌有机融合,统一规划打造黄墙红瓦的川西民居风格,既保留乡村肌理,展现时代特色。建设运动场、健身设施、活动广场,满足全龄段村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公交站台串联城乡,区域极具辨识度的亮丽名片。
|
|
29 |
广安市 |
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嘴村 |
依托现有自然风貌环境,引进企业整体规划开发,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地灾搬迁、土坯房改造等政策综合利用。采取分片区集中建设与改造,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充分利用闲置农房进行川东民居风貌打造,形成生态渔村及自然山溪露营基地为主的生态旅游场地。 |
|
30 |
广安市 |
岳池县石垭镇张口楼村 |
针对丘陵地区土地零散、资源利用率低的痛点,统筹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布参产业,沿水系打造生态景观带,串联新村聚居区、连片种养区和文旅预留区。推行“庭院微改造”计划,利用废弃砖瓦、石磨打造乡土文化墙、法治院坝等微景观,安装路灯,硬化入户便民路,连片绿化,实现“产业成带、庭院成景、生态成画”的美丽格局。 |
|
31 |
广安市 |
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 |
以改造传统院落、塑造民居风貌,,建成乡村道路、污水处理站和垃圾中转站,挖掘飞来石民俗传说,提炼“飞来飞仙”系列民俗故事,探索共建川渝农文旅融合发展园,对标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的“红豆小院”,全力打造特色农旅“凤栖小院”,充实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将川渝毗邻方寸地,打造成为集体经济“聚宝盆”助力乡村振兴。 |
|
32 |
达州市 |
通川区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 |
邀请高校师生及资深壁画师作为艺术顾问,将当地特色产业樱桃、橙子、枇杷、李子、青梅、蓝莓、葡萄的七种颜色对应“彩虹七色”,通过艺术彩绘形式绘制在当地的居民建筑上,通过沉浸式、互动性3D写实画进行艺术营造,突出民居风貌和产业特色,筑起一道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风景线, |
|
33 |
达州市 |
大竹县石河镇新华村 |
通过实施道路硬化、河道治理、美化庭院等项目建设,打造了“稻香田园”“果蔬长廊”等景观节点,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小院自治”模式,通过推选院落长、制定村规民约、实施积分制管理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定期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文艺演出等活动,营造了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
|
34 |
雅安市 |
雨城区周公山镇余家村 |
村坚持以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的系统规划理念,按照“低楼层、紧凑型、地域风、微田园”的设计思路,全面提升整体规划。整治余家村安置点附近302户风貌,配套水电路、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提升规划区居民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
|
35 |
眉山市 |
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 |
整体村落风貌以传统建筑,居民组团分布,独家独院,村落建筑依山就势,自由分布。依托“民居+民宿”,在房屋及庭院改造中,充分运用传统农耕和农村生活用品等元素,还原乡村生产生活场景,打造新业态,引导发展乡村度假、民俗文化旅游。 |
|
36 |
资阳市 |
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 |
推行"科学规划+集中安置"建设模式,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再通过盘活房前屋后闲置土地资源,培育形成特色果蔬种植庭院经济业态,将美丽庭院建设与庭院经济发展相结合,引导村民开展柠檬套种、花卉盆栽、生态养殖等特色经营,赋能产业发展。 |
|
37 |
甘孜州 |
白玉县盖玉镇山岩村 |
民居保留传统川西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木质门窗雕刻精美,体现古朴典雅的乡村风貌。同时,新建旅游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注重与自然环境融合,休息亭采用木材搭建,既实用又美观。建设组织方式上,采用“村两委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村两委统筹规划,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与市场对接,农户参与生产劳作。 |
|
38 |
阿坝州 |
黑水县沙石多羊茸村 |
以“保持原貌、新旧结合、文旅相融”的发展理念,对原有老藏式民居翻新修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体验综合体,并以“支部+公司+农户”创新党企合作模式发展旅游,让全体村民享受乡村旅游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