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文号:
  • 关键词:城市更新,

视频解读 | 《四川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二)

  • 发布时间:2025-09-10
  • 来源:厅更新处
  • 浏览:
  • 【字体:
  • 打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我厅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四川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作深入解读。这期邀请到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总建筑师柴铁锋先生。

主持人:《四川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的6条实施路径,透露出了哪些信息?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总建筑师柴铁锋先生,一起来进行解读。柴总,您如何看这6条实施路径?它们重要程度如何?

柴铁锋:简单理解,这6条路径其实是四川城市更新的系统化“施工图”,但重要性也有梯队之分——重中之重是“打基础、保安全”。位于实施路径之首的,就是老旧住区宜居改造,这是民生底线,老旧空间,亟待焕新。

主持人:怎么界定“老旧”呢?

柴铁锋:其实之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提出了“城镇老旧小区”具体的定义,指城市或县城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可以纳入老旧小区的范畴。四川有大量的2000年前建的老小区,涉及上千万人的居住安全和基本生活质量。城市更新,就要重点解决水管老化漏损、燃气安全隐患、消防通道堵塞,还有加装电梯方便老人上下楼等等。不改不行,这是当务之急。

另外,综合片区多维焕新,这是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的关键。它其实要求的是,城市更新行动不能零敲碎打,要把一个片区,比如社区、街道,当成整体来更新,优化交通、调整业态、补充公共服务。

主持人:也就是整个片区统一设计、统一推进,实现整体更新。

柴铁锋:对,你看我们的成都天府新区打造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是把居住、购物、看病、上学、公园这些功能整合在一个步行范围内,让居民生活更便利,片区活力也起来了。

那么,再说第二个方面,我认为是“显特色、挖潜力”。实施路径提到的历史片区传承复兴,这条路是把四川的文化财富转化为发展优势。它的核心是保护性开发——既要保护好古建筑、老街道的原真风貌,又要引入合适的业态让它活起来。比如阆中古城修缮后,引入了非遗工坊让游客体验,游客量涨了,但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冲淡了古城韵味。另外,老旧厂区提质增效这条路径,它可以盘活闲置或低效的工业用地,注入新产业、新功能。

主持人:这是产业和空间的双重更新。

柴铁锋:对的。那么最后是“激活力、靠市场”。老旧街区活力再现这条路径是让老商业街焕发新生,谁说了算呢?关键要靠市场力量和社区参与,引入咖啡馆、文创店等新业态是手段,但更要培育持续的消费场景和共同管理机制。举个例子,成都玉林东路改造后很火,但光靠开店不够,他们定期办市集、组织商家居民一起管理,才避免了“好看没人气”的空心化。特色片区场景重塑这条路径,重点在“特色”二字,要依托独特资源,比如川西林盘、藏寨风情,来打造有吸引力的消费体验,关键要做出差异化,避免简单模仿。

主持人:特色是生命力,片区场景重塑的精准定位很重要。那么您所说的这三个方面,是否有内在联系?

柴铁锋:总体来说,前两条(老旧住区宜居改造、综合片区多维焕新)是必须优先做好的基础性、保障性任务;

中间两条(历史片区传承复兴、老旧厂区提质增效)是能体现区域在地特色、挖掘潜力的增值性任务;

最后两条(老旧街区活力再现、特色片区场景重塑)则需要更灵活地依靠市场机制和精细运营,选择性推进。是一个从“保基本”到“提品质”再到“创特色”的递进过程。

主持人:是的,6条路径清晰地指出了四川的城市如何更新。您刚刚其实也提到这个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城市更新不仅要明确“怎么改”,还要考量“谁来改”“谁参与”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柴铁锋:城市更新是场“团体赛”,主要靠四方力量协同发力。政府是“总指挥”和“服务员”。核心是做好顶层设计、政策供给和监管保障。比如制定清晰的规划、提供财税优惠比如税收减免、优化审批流程、设定容积率转移、奖励等核定优化规则,让开发商愿意参与盈利能力不强的项目,还要当好“裁判员”保证公平和质量。

那么,居民是更新的最终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监督员”,他们不能只当旁观者,要全程参与,从改造方案设计时的意见征集,比如手机投票选电梯方案,到施工过程的监督,再到改造后的管理维护和效果评价都要参与进来,比如扫码打分,不满意的方面政府得整改。

企业,包括开发商、运营商等是重要的“实干家”和“投资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和运营能力。

社会力量是“专业帮手”和“活力催化剂”,要提供专业智慧、文化活化能力和社区凝聚力,比如引入专业团队做工业遗产设计、非遗机构参与历史街区运营、社区组织协调居民关系等。

主持人:6条路径明确了我们的城市更新的路线。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可持续”。您认为各地可以怎样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

柴铁锋:可持续的核心还是要解决“钱、利、管”三件大事。

钱从哪里来?这关乎资金的可持续。四川推出“肥瘦搭配”组合拳:有盈利能力的项目,比如新建商场、公寓,和盈利能力不强的民生项目,比如改造老小区、建公园捆绑打包,让社会资本有动力参与整体开发。四川还创新推出金融工具,盘活存量资产。比如鼓励探索在保障公共利益前提下,对可经营资产发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信托基金,再投入新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利如何共享?这关乎利益平衡。开发权激励能对参与更新、贡献公共空间或设施的企业,给予容积率转移平衡或容积率奖励(允许在别的地块或本项目内多建一些面积出售获利),这是重要的利益调节杠杆。另外,可以通过成本共担机制,对于大型基础设施,比如下埋的综合管廊,明确政府和参与企业按比例分摊投入,减轻单方压力。

如何管长久?这关乎长效治理。那么科技就很关键了,可以通过智慧化管理来降成本提效率。比如在改造后的小区安装智能水表、智能路灯,哪里水管漏了、路灯坏了,系统自动报警,手机就能报修,省时省力。同时,居民要赋权监督,改造效果好不好,居民说了算。可以建立“居民打分”机制,扫码评价,政府或运营方根据评价持续改进。